编者按:近年来,一连多起负面新闻将昔日光环下的中国在美留学生尴尬而突兀地推到了镜头前……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留学趋势从公派走向了自费,赴美留学也渐渐被普通家庭纳入了子女的教育蓝图中。然而,21世纪的“留学生”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非议,“富二代”、“豪车”、“不学无术”等标签被一一扣在了他们身上。作为一个特殊的华人群体,在美中国留学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抢占国内外媒体的头条位置。
根据《2015美国门户开放报告》的数据,截止2015年赴美留学生突破30万大关。对比如此巨大的总人数,流传于各大媒体的关于留学生负面新闻的数量似乎又并不具备代表性,各大社交媒体上也不乏中国留学生为自己“喊冤叫屈”的新闻和评论。
很多人说,这是最好的留学时代,却是最坏的留学生时代。这些所谓的“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留学生们到底为何如此备受争议?他们在美国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本期《智见》——留学声带你一探究竟。
无负面不新闻:
媒体报道的煽动性文字 给留学生贴上负面标签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越是新奇、糟糕的信息越具有传播力。相反,除非是惊天动地的好事,大多数普通好消息都会因为不符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迅速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无负面不新闻”几乎是默认的行业规则。出于新闻价值的考虑,媒体关注的焦点会更多集中于负面新闻,而那些不具有新奇和轰动特性的事件不论其产生影响的巨大性或暗含内容的重要性都会被忽视。
如果关注留学生所在国的当地新闻媒体,会发现也有关于留学生的正面新闻,然而,正负面新闻的报道比例却相差悬殊:
2016年轰动中美教育界的首位登上哈佛毕业演讲台的大陆留学生何江,其相关新闻的搜索结果不足8万条。而在2015年中国留学生殴打同伴后被判无期的新闻搜索结果却高达30万。
另外,媒体处理报道的观点和态度会直接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改变受众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来看一则2014年颇为轰动的留学生车祸新闻:
这是一起发生于2014年5月,一名司机由于酒驾致使一名正在开车的中国留学生车毁人亡的惨案新闻。这本是错责在于“对方酒驾”的无妄之灾,却因为各大媒体突出了“中国留学生驾驶法拉利”这一标签,致使新闻焦点被模糊。翻看各大媒体上的评论,也不难发现很多类似于“昂贵的法拉利也不足以让你免于丧命”、“富二代命丧法拉利”等戏谑留言。因此,本该引起国内外同情的惨剧发展为指责中国留学生挥霍炫耀的舆论热点。
在让我们看一看国内媒体的报道:
2012年4月11日,南加州的两名学生在晚自习结束后驾车回家,路上却遭遇枪杀死于车内。消息一出,一则标题为“两名中国留学生在洛杉矶被枪杀死于宝马车内”的新闻出现在了国内各大主流媒体上,一时间引起哗然和讨论。新闻的焦点再次从无辜被枪杀的惨案走向了“宝马”、“富二代”等留学生的负面标签。
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中显示,80%的中国富豪已经或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一比例为世界最高。对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中国来说,人们难免会好奇,究竟什么样的孩子可以享受昂贵资优的教育机会。这份好奇在得知这些手握昂贵机会的孩子在优越的教育环境中反而频出状况后,好奇就演变成了阶级仇恨的火种,舆论煽动起愤怒也就轻而易举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