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原标题:延平筑牢绿色发展理念,五千余户畜禽养殖退养户

海峡网5月4日讯 (闽北日报记者 詹国兵 谢志源 林秀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去年2月,市、区合力打响集中整治延平区畜禽养殖污染“攻坚战”,完成拆除、关闭养殖场5722家,削减生猪存栏数310.4万头,5224户退养户开始转产转业,延平辖区流域水质持续向好,20条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

一年间,水变清了,山更绿了。5000多户退养户转产转型发展路子走的怎么样呢?连日来,笔者深入延平区有关乡镇探访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经过“阵痛”,在政府的大力引导、扶持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设施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踏上了与美好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转型发展轨道,打开了生机勃勃的乡村产业振兴新局面。

新建设施农业是以往6年总和

走进太平镇曾厝村,只见南坪溪畔一个偌大的山坳里有一片大棚。村干部介绍说,这是生猪退养户曾禹銮、曾禹尧领头创办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工厂化产菇大棚。

曾禹銮、曾禹尧曾是曾厝村有着十几年“猪倌”生涯的养猪大户,去年3月,他们响应政府号召全部拆除了猪场。猪场拆了后,虽然拿到了补偿费,可往后靠什么生活,他们曾一度迷茫过。后来,在区、镇、村各级干部的引导、帮扶下,去年7月他们创办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原来猪场上建设工厂化产菇大棚,并组织退养户108人从事食用菌栽培。

“事实证明,食用菌栽培是一个短平快的好项目,我们已经收获了两茬,产值大几百万元。”曾禹銮说,他们计划一面完善配套设施,一面增加栽培的品种。

在炉下镇瓦口村的退养户林昌天的全自动化大棚里,雪白的竹荪长势良好。“这个大棚一亩投入20多万元,全部生产有机的绿色食品。”这片大棚,建好的和在建的共40亩,全建在原来的猪场上。大棚边上的山上,老林新种了100多亩以红豆杉、罗汉松为主的名贵树木,并在林下养殖山西麻鸡。“退养转产了,就要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产业上来!我要把这里建为休闲观光园!”林昌天笑着说,麻鸡是在红豆杉林子里长大的,不卖个好价市场都不答应哩!

据统计,在政策叠加鼓励下,去年延平区新发展蔬菜种植3456亩、果园4339亩、食用菌363万袋、山塘养殖1810亩,新建设施农业3492亩,是以往6年总和,且每亩投资20万元的智能温控大棚就有近900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幅增长

不少退养户通过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短平快”的经济项目,架起了退养户转型发展“捷径”。去年延平区新建合作社28个、家庭农场6个,均数倍于往年增长。

夏道镇吴丹村全村人九成以上曾经以养猪为主。去年退养生猪后,该村年轻人在转产转业关头,敢想敢闯敢干。郑君健、吴万土等3户年轻退养户瞄准小龙虾养殖,投资350万元成立了辉腾农业有限公司,走生态立体养殖路子。去年7月,他们利用原有的猪场清退出来的场地,挖了一口鱼塘,养鱼净化水质,同时租赁周边农户的山垄田共40亩地作“根据地”放养小龙虾。

“小龙虾生长周期为两个月。我们去年10月进的种苗,产的第一批卵已经长大,今年3月初开始上市。销路不愁,价格也不错。”郑君健开心地说,他们当初是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参加了政府举办的免费培训班后开始养殖小龙虾,边学边干,如今成功了。

炉下镇田头村退养户陈人礼,在猪栏拆除后迅速承包了村里荒废已久的130余亩的鱼塘,成立了一个家庭农场,通过技术员的指导,养起了淡水鱼。如今他养的鱼高价直供景区餐馆,且供不应求。塔前镇赤坑村,退养户秦世泰的生态农场里基质栽培、水塘养殖、生态大棚……一派现代农业风光在呈现。“我不仅在塔前镇有300亩地,在赤门镇还有200多亩。” 秦世泰说,退养后,他们投入3000万的资金,带领40个养猪户,利用空置栏舍和场地进行技术改造,种植绿色果蔬,仅在赤坑村就搭建起了68个温棚。

“如此迅速地扩充基地,主要是我们不用担心销路问题。”秦世泰介绍说,他们依托南平市跃农绿色蔬菜基地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由跃农负责打市场,他们只要管好生产即可。

来舟镇发挥自身铁路、公路、水路交通便利及百合花种植大户众多的优势,联系百合种植大户提供种植技术支持,鼓励退养户种植百合花,通过多股东投资种植降低风险,截至目前,退养户共种植约150亩百合花。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兴起

难闻的气味消失了,溪流恢复了往日的清澈,乡村的美景回来了,发展乡村游大有可为。

夏道镇徐洋村张道荣、陈炳利、陈木金、李军等四户退养户借力转型转产,与落户该村的“森林人家”生态园合作建设连栋设施大棚93亩,种植草莓、西红柿、优质瓜果。走进徐洋村郊,眼前的情景就令人眼睛一亮。别具特色的木构生态园综合楼已建成,游泳池的水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碧蓝透彻,已建成的鱼塘边采摘园大棚瓜果蔬菜绿意盎然。张道荣说:“夏道镇是延平新城核心区,这里有高校园区,与南平高铁北站近在咫尺,发展生态休闲娱乐产业虽然投资大回报期长,不过有这些天时地利的条件,我们很有信心。”

大横镇退养户林财旺在原养猪场的场址上办起了家庭农场,利用几年前种下的40亩梨树、梅果树及原有的一片20多亩的水塘,搞起了休闲垂钓,很快便成了市民周末小憩的目的地。

“以前做了大量宣传也没什么游客,现在环境变更好了,人气提升了,游客也多了。大河有水小河满,一点也不假。”茫荡镇三楼村红河谷山庄负责人张财荣高兴地介绍说,除了经营农家宾馆外,他还种植了高山蔬菜,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不成问题。

种瓜、种果、种蔬菜,采摘园、农家乐、乡村游,村里人回来了,外乡人引来了,田地里是大家忙碌的身影,民俗活动日热热闹闹,乡村成了大家向往的地方,百姓也因此获益。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首个数字文旅生态大会在榕举办,开启文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