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平潭新闻
分享

平潭的小庠岛上,有着一种奇特的渔船,它形似木盆却有着船的桨橹,看似小巧却负重惊人,它就是“腰子桶”,在它小小的船体间,凝聚着海岛渔民独特的智慧,更承载着一代人牧海猎鱼的共同记忆。

古人说“行船走马三分命”,对于以“讨海”为生的平潭人来说,“行船”成了他们千百年来不变的生活样式。耕耘眼前这片海,能让他们享受到丰收的喜悦,但更多时候,他们还要面临着大海中潜伏着的种种危险。而在这时,一艘足以保障渔民安全,载着他们平安出航与归港的渔船,就成了他们必须依靠和拥有的工具。

平潭小岛有艘奇船 承载着老人满满的回忆

拉船上岸

在平潭,就有许多种这样的船,从海山鼠、小型舢舨到木帆船、机动渔船,渔船让渔民和大海之间的互动成为可能,同时也构筑了平潭岛海渔文化的基石。平潭的小庠岛上,有着一种奇特的渔船,它形似木盆却有着船的桨橹,看似小巧却负重惊人,它就是“腰子桶”,在它小小的船体间,凝聚着海岛渔民独特的智慧,更承载着一代人牧海猎鱼的共同记忆。

儿时记忆中的腰子桶

平潭小岛有艘奇船 承载着老人满满的回忆

出海

如果不是来之前查询了关于“腰子桶”的相关资料,恐怕没有谁会立马把眼前的这个椭圆形的“大木盆”与渔船联系在一起,但船上满载的渔获却又让人不得不相信,“大木盆”的的确确是艘渔船。

二十出头的陈荷,打小出生在小庠岛,在这座耕地稀缺的岛上,岛民世世代代都以捕鱼为生。“渔业是小庠岛上的主要产业,在我的印象中,腰子桶是当时渔民常用的一种渔船,我们这一代小庠人,到了七八岁,几乎都坐过腰子桶。”如今已经迁居到平潭城关的陈荷回忆。

十一二岁的时候,一到周末或者暑假,陈荷就会趁着好天气跟父亲去撒网钓鱼,当时他们就是用这种船摇到附近的海上。陈荷还依稀记得,第一次登上腰子桶时,船晃得他不敢起身。“因为腰子桶不大,踩上去时船体很快就会微微倾斜,当时我父亲就教我站在这种船上,必须把腿张开才能找到重心。”

平潭小岛有艘奇船 承载着老人满满的回忆

摇橹

而要想掌控船只,摇橹出海,则更是难上加难。“我摇过这个船,腰子桶说大不大,椭圆形的,后面架着橹,橹头有一条绳子连着船中央。摇船的时候要右手握橹左手抓绳,绷紧绳子,橹桨是固定在船后的,人站着,有节奏地来回摆动,船才会前行。”陈荷说。

十一二岁的孩子,要想驾驭好腰子桶自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重而长的船橹常常使那时的陈荷不知所措。“可能我小时候没那么高,力气不够,跟我爸学摇了一会,船就飘了不在一条线路上。”虽说摇船不简单,但这段独特有趣的经历却给陈荷留下了美好的儿时记忆。

摇摇晃晃的渔家生活

与陈荷相比,家住东庠岛的林宏金已是摇了五十多年腰子桶的“老船家”。林宏金的父辈们都是打渔能手,在过去闭塞的小岛环境中,他自然也是子承父业,十五岁就拿起了渔网,也就是从那时起,腰子桶成了他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平潭小岛有艘奇船 承载着老人满满的回忆

渔人

从东庠孝北村脚下的避风塘到近海下网的地点,约摸千米的行程,林宏金乘着腰子桶前往,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六十多岁的林宏金脸晒得黝黑,深陷的皱纹勾勒出小岛渔民独有的朴实、敦厚的脸庞,他的双手大而有力,上面布满了厚厚的老茧。“这些手茧是长期摇橹、下网磨出来的,‘讨海’人是很辛苦的,由不得你好吃懒做。”

林宏金家共有两艘腰子桶,每天他都要摇着腰子桶穿梭在海与家之间。“渔网是在下午三四点的时候下的,下好了最好等三天左右再拉上来,我每天都下一个网,到第二天再把前两天下的网收上来。”

每天凌晨两三点,林宏金都要摇着腰子桶到近海海面收渔网,虽说这是睡意朦胧的时候,但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两三点起来摇橹必须要清醒,因为天还没亮,海面上的状况捉摸不定。”

平潭小岛有艘奇船 承载着老人满满的回忆

渔获归来

这个时候的林宏金,心中更多的是对渔获的期待,但不论多少,拉上来的鱼,都会马上被送到城关去卖,这样天然的鱼很畅销,一般不到一个上午就能卖完。前两天他刚收获了约八十斤的鱼,一天就挣了近千元。

“八十斤的鱼,腰子桶很轻松就能装下,你别看它好像很简易娇小,但最多也能装下十来担的东西,所以有再多的渔获它都没问题。”在林宏金的眼中,腰子桶除却速度,在其它方面与别的渔船无异。

虽说如此,在如今许多渔民都使用机动渔船的年代里,载着林宏金的腰子桶多少显得有些笨拙和另类,也许器物的盛行和衰落都有着它特定的历史背景,也许林宏金这一辈是最后一批使用腰子桶捕鱼的人,然而这些都不再重要,摇着腰子桶,漂泊在茫茫的碧海之上,这样的情景无疑就是对平潭悠久的渔家文化,最真实的写照。

腰子桶的前世今生

腰子桶的确已经不常见了,如今只有东庠岛和小庠岛仍然有小部分人在使用。走过小庠岛狭窄的道路,在砂美村的戏院中,摆放着大大小小不下三十艘已经废弃了的腰子桶。砂美村村主任薛学平说,腰子桶在全国其他地方都看不到,它最早就是由小庠岛的渔民发明出来的。

“这种船是小庠岛的渔民在打渔过程中,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发明出来的,当时最早就是出现在小庠,而后很快被东庠以及流水附近的渔民借鉴。”薛学平介绍,相比其他的渔船,腰子桶具有轻便、牢固的特点,所以很受渔民欢迎。

“但腰子桶只能在近海使用,一般而言能抵抗七八级的大风,一开始渔民们主要用它来出海钓鱼,后来海上养殖的人多了,他们也使用腰子桶出海放置网箱以及下网。”据了解,在二三十年前,不论是小庠岛还是东庠岛,渔民家中至少要有一两艘腰子桶,对于他们来说腰子桶就是那时出海捕鱼最好的帮手。

平潭小岛有艘奇船 承载着老人满满的回忆

谢幕

而腰子桶是是何时出现,又如何出现的,对平潭历史和民俗颇有研究的平潭政协委员李遵云介绍:“我自己就是小庠人,腰子桶的出现和没落我都是亲身经历的。”李遵云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中国正经历着特殊的历史时期,那时村里的船只不能私自下海捕鱼。

“因为自己没有渔船,当时就有渔民乘坐家中小型的木桶在近海区域钓鱼,其他渔民见了也就纷纷效仿,但毕竟圆形无桨的木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村民们就根据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不断改造,最终才成了现在的腰子桶。”

而在此之前,腰子桶则是村民们用来染制渔网、晒制鱼干的工具,“当时的腰子桶相当盛行,村民们不仅用它来钓鱼撒网,还将它当作交通工具来使用,在没有码头的地方,它可以将大船上的村民分批载送上岸,甚至有的渔民还从小庠岛摇着腰子桶去流水,去大练。”

但毕竟腰子桶只是简易的渔船,薛学平说,随着大航海业的发展,村民们纷纷使用大船去远海捕鱼、跑运输,等到这些人再回到村里时,腰子桶早已蜷缩到了历史的角落,衰败了下去。

造物者不用一根铁钉制出轻便小船

平潭小岛有艘奇船 承载着老人满满的回忆

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人再来订做腰子桶了,会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记者多方打听,才得知在小庠岛上仍有这样的匠人。

如今年近七旬的李春贵三十几岁就开始做腰子桶,可以说技艺已经十分娴熟,他告诉我们,在制作腰子桶的材料准备齐全的情况下,造一艘这样的船只需要一两日。“腰子桶必须用杉木,这种木头不翘不裂,抗虫耐腐,材质轻韧,是理想的造船材料。”

除了杉木,要准备的材料还有化学纤维绳、桐油灰、锯子、刨刀、斧头、凿子等。“造腰子桶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把杉木精确地切割成可以贴合拼接的木板,在过去生产力落后的年代里,这些工作全凭个人经验,要是木板切割得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腰子桶的品质。”

木板切割好后,接下来就是最为巧妙的拼接部分。李春贵介绍,整艘腰子桶制作下来,不用一根铁钉,因为铁钉容易腐蚀,村民们就用竹钉替代。“船体部分的木板我们一般用上下两排的竹钉拼接,竹钉是预制在木板两侧内的,只要压实就行,而后我们就要将船的底板嵌在船体底部的凹槽中,再用桐油灰涂抹在木板间的细缝中,这样可以起到加固和防水的作用。”

船体大致完成后,工匠还会用上下两条耐腐蚀,不易变形的化学纤维绳将船体箍紧,这样能使腰子桶更加牢固。在这些工作完成后,紧接着就是装置船橹,以及上漆。小庠岛上的腰子桶多使用黄、绿、蓝三种颜色的油漆,它们不仅能保障船木不因吃水而膨胀,还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鲜艳的颜色也易识别,更安全。

责任编辑:黄小群

相关阅读
最新平潭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就台湾地区领导人“5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