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民生调查
分享

微信骗局防不慎防 警方提示:不要随意转发

近期,此类微信骗局让人防不胜防,从小白同学丢准考证,到消防官兵受伤急需“熊猫血”,再到儿童走失求寻人……这让很多网友在上当的同时又充满无奈:“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没有时间也不知怎么去辨别真伪。万一别人真的需要帮助而自己却不作为,总觉得良心上过不去。所以看到类似求助的信息后,还是宁可信其有了。”

那么,如何识破此类寻人骗局呢?林警官说,遇到类似情况时,首先不要盲目转发,盲目转发不仅会影响个人的信誉,还会扰乱社会公信力,从而成为传播谣言的帮凶。微信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互联网社交圈子,其传播信息的能力强、范围广,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应该保持警惕。

其次,辨别真伪并不难,一是看内容:一般诈骗信息的用词比较含糊,这是此类骗局的最大破绽。比如这条信息中提到的“实验小学”就没有具体城市和限定,如果有明确的单位,网友可以联系相关部门证实;二是可以借助网络查询有无相似内容;最后可以根据手机号码的归属地来判断,手机号是外地的,一般有可能是骗局。

警方提示:网民应该提升自我素养,增强鉴别假消息的能力,对于自己不能证实的信息不妄加评论、不凭空猜测,为避免“朋友圈”透支爱心与信任,建议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如:小孩走失、捡拾钱包、驾考新规、流浪动物求收养、政府部门紧急通告等等)的当事人应选择向公安机关、权威媒体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求助,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避免爱心被“忽悠”。

法律链接: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有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2、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责任编辑:黄小群

最新民生调查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在劳动节libwalk 福州市图书馆这场图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