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台海网1月17日讯 12月15日,《厦门市生态控制线管理实施规定》正式施行,981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区——占全市陆域面积57.6%,有了政府规范性文件作为保障,“生态红线”把厦门的青山绿水揽在怀中,撑起一把绿色保护伞。

35年来,用生态文明理念统筹谋划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已经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执政理念。

绿,是厦门的荣誉

《厦门市志》记载,特区成立之初,全市的行道树总量只有2万多株,大约只有现在环岛路乔木总数的三分之一,街心小花园和小绿地共15处,总面积加起来不过两个足球场那么大。而如今的厦门,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水碧山青入画屏……

规划建绿、退线铺绿、见缝插绿、拆违植绿……35年里,在厦门这块版图上,绿色的摹绘始终没有停笔。不久前,环保部发布公告,决定授予40个市、县、区“国家生态市、县、区”称号,厦门名列其中。这是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十佳人居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诸多“绿色桂冠”之后,厦门荣誉簿中又一张闪耀的奖状。

绿,是百姓的福祉

绿,是城市的精神,是百姓的福祉。

特区成立之初,厦门只有20余个景区和公园,且全集中在厦门岛和鼓浪屿。35年中,厦门不断加大公园建设力度,一大批综合性公园、山地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和小游园在岛内外多点开花。现在,居民无论住在何处,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公园。

上世纪70年代,筼筜湖曾令城市背上“美丽的臭厦门”污名,经济特区成立以后,她迎来了重生。1989年,在筼筜湖畔,厦门乃至福建省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从那以后,厦门几乎以平均两年一座的速度,陆续建成7座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处理站。

不仅仅是污水处理,35年中,厦门以“五大环保工程”(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为抓手,竭力让民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呼吸清洁的空气,全面改善和提升了厦门的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厦门蓝”已成为标志性景观,空气质量之好全国闻名。

绿,是发展的动力

特区建设的35年,也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理念持续升华的35年。

2014年末,向着“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方向,厦门在海沧过芸溪、集美许溪展开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项目名称虽然姓“小”,却是一项不折不扣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到一年,试点区域的变化就像庄稼抽穗结实一样迅速、真实,厦门蹚出一条全面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的新路子,打造出值得骄傲的“厦门范本”。

专注“绿色经济”的发展,35年来,厦门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厦门就掀起了多轮的岛内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全面解决旧有的工业三废污染环境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厦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城市绿化景观重建提升、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开展……结合灾后城市建设管理再提升工作,厦门全面展开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双修”工作,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上,又吹响了新的冲锋号。

责任编辑:海凡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沐爱(厦门)养老科技有限公司举办母亲节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