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林维銮林维惠:将漆艺做出特色来 做“大漆”成大器

林维銮(右)、林维惠(左)在讨论漆艺。

福州晚报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洪映 黄益辉 文/摄

在闽侯上街镇根雕创意园,林维銮、林维惠兄弟俩的“漆研堂”工作室中摆着一套名为“兰亭雅集”的漆艺茶盘。它以实木为胎、大漆为面、红黑为主色、中国风为格调。近日,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兄弟俩来自罗源县碧里乡溪边村,历经4年摸索,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漆”之路。

大漆又称 “中国漆”,与丝绸、陶瓷同为中国的独特元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相关项目有19项,而福州有着“漆都”的美誉。

探索运用3D打印

“作品的灵感来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我读到其中的‘流觞曲水’,便有了这个茶盘的创意。”弟弟林维惠指着“兰亭雅集”漆艺茶盘说。

记者看到,约两尺长、八寸宽的黑色茶盘上,“流淌”着一条迂回曼妙的“红河”。红黑碰撞,漆面如缎,仿佛呈现了文人墨客在溪流边吟诗唱和之景。

“给茶桌、茶盘上漆不难。可要让陶瓷和大漆相结合,我们当初一直失败。”林维銮回忆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得到了福建漆艺大师周榕清的指点。

“这兄弟俩,非常谦虚好学。我把传统技法的窍门及日本的先进技术分享给他们,还经常带他们去各名家工作室参观学习。”周榕清赞许地说。

兄弟俩逐渐明白了陶瓷上漆的要领,反复试验,对一批半成品分别进行浸泡、水煮、暴晒,每天观察、比对、分析、总结,直到陶瓷与漆面完美贴合。

兄弟俩还尝试在各种金属、石头上进行漆艺创作,并探索运用3D打印技术。

“脱胎漆器以泥土、石膏、木模等塑成胎坯,以大漆为粘剂。比起人工塑形,3D打印技术有三个优势:可以实现个性化的胎坯造型,更加精准;通过建模,可以还原一些复杂的造型;减少了人工成本,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林维惠说。

荫房里“调天气”

“大漆在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既然选择了传承这项技艺,就要有创新的意识。”林维銮坚定地说。

兄弟俩从小就跟随父亲,在福州各地的大小寺庙从事修缮、装饰工作,早就和雕刻、油漆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我们在三坊七巷的一个展厅里看到,一个小小的漆艺茶盘竟标价9000多元。”震惊之余,兄弟俩转向漆器制作。

“百里千刀一斤漆”——采漆工人通常要走几百里、割上千刀,才能采到一斤漆。大漆因此价格昂贵,兄弟俩只能通过尽量缩短工期来降低成本。他们精心设计荫房(阴干的房间),让光照、温度、湿度等变得可控。

“天公不作美时,我们就在荫房里调配‘天气’。每个作品都要进出荫房20多次才能完工。” 林维銮说,漆器制作从木胎切割、裱褙、造型、打磨到揩青、推灰等,每个作品要经过四五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

“我们希望有更多人接触大漆工艺,让大漆工艺品的价格平民化。”林维惠说。

兄弟辆目前已带出一支数十人的罗源漆器制作团队。“就算做到80岁,也要坚持下去。”林维銮说,他们计划和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合作,开设漆艺展馆或课堂。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民进党拟收“战争税”、台军在金门打实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