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年游客20万人次 乡亲们村中就业

为改善村民生活,赤溪14个自然村的村民,陆续搬至长安新街两侧。整村搬迁的做法也被多地效仿,“造福工程”之名应运而生,1994年被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多次深入闽东沿海、山区,调研脱贫,沿海“连家船民搬迁上岸”、山区群众“茅草房改造搬迁”等一系列工程,也一并纳入“造福工程”。

61岁的雷成祖,是第一批搬迁下山的畲族乡亲之一。老雷的新居里,家电齐全、明亮舒适。老雷说,过去他家的经济来源就是几亩田地,随着年龄渐长,干不动重活,他开始发愁。就在这时,村子里的游客多了,一直种植的白茶也开始走俏,“赚的钱比以前更多了”。

王纯华告诉记者,2004年,赤溪村着手开发旅游特色优势产业,陆续引进旅游公司,请专家规划指点,打造出如今多项配套的生态旅游项目。

2016年,赤溪村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随着游客渐增,近年来,全村兴起茶叶、住宿等各类型的企业近30家,解决了300多位村民就业问题。此外,旅游业也带动了农产品销售,能够让村民更好地致富。

2016年,赤溪村农业总产值达到2508万元,比上年增长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96元,同比增长15%。

年轻人回村创业 老人“跟着干”

16日夜间,清风徐来,海都记者又走访了村里的店铺、茶厂、民宿,发现几乎都是年轻人在经营。“一个村有没有活力,主要看年轻人多不多。”王纯华说,鼓励大学生、在外青年返乡创业,也是赤溪致富的重要一环。

村边的一处铁皮厂房里,“90后”杜赢和父亲杜承汉还在加班包装茶饼;第二天,杜赢就要带着茶品去参加展销会。

这家茶厂,是他2013年毕业后和父亲一起做起来的。读完本科又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杜赢是赤溪村的第一人。

2013年起,宁德福建省第一个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扶贫,在村干部的支持下,杜赢获得了20万的创业基金和低息贷款。

如今,杜赢已成为茶厂的“当家人”,他还尝试开拓淘宝等线上销售。通过来赤溪的游客广泛宣传,他在全国各地都有了客户,“有游客一下订了八万多块钱的白茶”。

“年轻人回来创业,老人跟着干!村里尽可能地鼓励、支持这些年轻人的产业。”展望未来,村委会主任吴贻国自信满满地说,赤溪群众正精准发力,阔步前进,迈向“中国自强第一村”。

脱贫攻坚:扶贫开发对象 从140万减少到20万

海都记者从福建省扶贫办获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改革创新引领扶贫方向、以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原则,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精神,持之以恒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十二五”以来,扶贫开发对象从140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20.44万人;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责任编辑:陈锦娜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会在即,福州举行全要素演练!现场直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