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宁德赤溪村“滴水穿石”脱贫工作成效明显 穷山村成“百富美”

十六日晚,海都两名女记者走进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杜赢家中,与他们同吃同劳作

宁德赤溪村“滴水穿石”脱贫工作成效明显 穷山村成“百富美”

 如今,赤溪村民住进了宽敞别致的新居

宁德赤溪村“滴水穿石”脱贫工作成效明显 穷山村成“百富美”

3过去,赤溪村一些村民住在茅草屋里(资料图)    

开栏的话

伟大的事业,总是在不懈的奋进中谱写华彩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号”巨轮扬帆远航。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在福建同样演绎着激昂、奔腾的乐章。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努力实践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心聚力推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

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我省脱贫攻坚的脚步从未停歇,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新变化,有了更多获得感。福建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二,市市通动车、县县通高速。绿水青山,成为福建的“烫金名片”,成为福建最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八闽大地,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新福建踏上了新征程。汇起每一个福建人的努力,就是无比磅礴的力量,就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海都今起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十九大,海都记者走基层,感受新福建”大型系列报道。海都记者将分多路奔赴八闽一线,用文字和镜头,聚焦新福建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讲述老百姓幸福故事,共话幸福未来。

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新闻线索,参与互动。热线电话:95060,或者关注海峡都市报官方微博、微信。

海峡网5月18日讯 海都记者 夏雨晴/文 林丹/图

核心提示

宁德霞浦的牙城高速口,沿着新修的杨赤公路驱车20多分钟,便抵达“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

“如果走以前的老路,那山路,又颠又远,会把人绕晕的。”赤溪村的第一书记王纯华说。全长20公里的杨赤公路建成后,将杨家溪与九鲤溪两大景区连为一体,成为赤溪村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赤溪村脱贫很有故事:1984年,时任福鼎县委新闻科长的王绍据,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贫困状况,信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后,引起中央高度重视。1988年到1990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踏遍闽东山山水水调研,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扶贫先扶志”的扶贫工作指导思想。

赤溪村发生的巨变,是我省扶贫工作的缩影。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十二五”以来,我省扶贫开发对象从140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20.44万人,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下一步,我省将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青山绿水当“银行”致富靠“自我造血”

5月16日晚,海都记者抵达赤溪村。山下的长安新街两侧,新居错落有致。如今的赤溪村就像个生态农场,已开发七彩农场、生态蝴蝶园、九品莲花塘、户外拓展基地等诸多旅游项目。

“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10年、15年、20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1988年,习近平考察福鼎后留下的这段话,如今就展示在赤溪村村史展示室里面。

王纯华介绍,33年前,王绍据的信刊登后,赤溪迎来一场输血式帮扶,树苗、鸡苗、羊羔送进村里,但因为水土等问题,根本种不活、养不活。大伙意识到,“输血”不治本,要因地制宜“自我造血”。

如何“造血”?王纯华介绍,通过杨家溪、九鲤溪的旅游资源,发展赤溪村的生态旅游,从而带动农业发展,这是他们探索的靠青山绿水致富的路子。

责任编辑:陈锦娜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5•8人道公益日 | 【项目推介】“爱·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