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6月21日,夏至。首届“文化福州·艺术闽都‘宜夏’榕城文化艺术季”开幕。在接下来的50天时间里,2场大型文化比赛、31场精品文艺演出、8场大型文创活动、近100场公益性文化活动,将在福州城乡接连上演,群众将在家门口乐享文化盛宴。

像举办“榕城文化艺术季”一样,福州市在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始终坚持“文化创作更优、文化活动更多、文化服务更广”的理念,致力于为城乡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供给。

自2015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福州将文化建设纳入建设新福州的整体布局,围绕重点文化设施升级达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优化等方面,发力再造,助力保障。

随着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文化福州不断彰显新气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供给更加丰富,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百姓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增强。

多元供给:文化惠民实起来

6月22日与23日,闽剧《兰花赋》在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剧场上演,受到热捧。作为“榕城文化艺术季”重点演出剧目之一,该剧向市民送出百张演出票,不少观众表示:“没想到在家门口能免费欣赏梅花奖名家之作,过瘾!”

此前一个月,5月22日,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广州揭晓,闽剧演员吴则文凭借在《兰花赋》中的精湛表演荣膺梅花奖。时隔24年,福州再摘“梅花”,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福州闽剧院)由此成为我省少数同时拥有两朵“梅花”的院团之一。

多出精品力作,以更加高优的文化服务惠泽群众,这是福州推进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的路径。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福州着力推进文化供给改革,既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不应求,又注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不适求,促进文化供给多元化。”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

强化保障,扶持佳作。在《福州市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和奖励方法》《福州市茉莉花文艺奖评选方法》系列政策支持下,近年来,福州新创剧目(节目)300多个,演出6000多场。其中,有90多个在省级以上文艺赛事中获奖,30多个在全国获奖。

政府采购,真正惠民。多年来,福州坚持实行免费开放和政府购买服务。2011年底前,已基本实现所有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福州加大财政投入,推行政府采购方式,组织低票价公益演出,每年下基层、下农村开展文化活动1000场次以上,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每年2400多场次。

“点单”模式,精准服务。作为福州“点单服务”的试点,在闽侯,周末农家戏台、乡村公益讲堂和图书采购均采取“点单”模式,由村民投票决定。“以需求定供给,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精准化与服务效果的最大化。”闽侯县科技文体局负责人说。

城乡统筹:文化场所活起来

在福州仓山区程埔头七星巷,藏着一座古朴的三层西式建筑——林森公馆。每周末,络绎不绝的小读者的到来,让这座沉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焕发生机。

原来,2015年底,林森公馆被开辟成福州首家全公益绘本馆,免费对外开放,定期开展讲座、绘画、手工等亲子互动活动。开放一年多来,林森公馆舒适的阅读空间和快乐的亲子氛围,吸引了2万人次到馆,图书流通量达6万余册次,成为仓山区利用文物建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典范。

文化惠民,离不开硬件的保障。一手抓文化场所建设,一手抓这些场所的“活化”利用,在创建过程中,福州市“软硬兼施”,城乡统筹,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近年来,福州先后建设两批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共51台,建成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68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3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605个,农家书屋实现建制村100%覆盖率。各类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加上在榕的省级文化服务单位24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以前乡镇的文化站到处搬,甚至连牌子都没有。现在,都有了固定阵地,也配齐了设备和人员。”永泰县科技文体局副局长杨世强对创建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

硬件有保障,资源和人才向基层流动是关键。福州市以“总分馆”制为模式,构建以互联网为依托,以总馆为龙头、县(市)区分馆为骨干、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网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各级文化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建立健全帮扶农村长效机制。针对贫困、边远地区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福州市实施艺术扶贫工程,将13个文化馆与35所山区贫困地区学校挂钩艺术扶贫,十多年来,培训师生10多万人次,为乡村的孩子种下艺术的种子。

继承创新:闽都文化传下去

近日,在福州第四中学日升楼的“非遗传承讲堂”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严磊正教学生们制作油纸伞。学生洪新月告诉记者,她之前通过媒体了解到油纸伞,真正学习制作,才知道其制作工艺这么难,“油纸伞是闽都特色文化,我觉得制作工艺需要传承下去,把福州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非遗校园行是福州八大品牌文化特色活动之一,各级文化馆与教育部门联手,确定了82所非遗传承示范校,让闽剧、评话、十番音乐等28项非遗项目进学校开展传承教育。

以品牌活动为载体,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福州市逐步打造出激情广场大家唱、新福州人歌手大赛、“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等八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其中,群众自发组织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近年来,福州积极探索尝试,保护与开发并举,盘活利用资源,让闽都文化活起来,更好服务广大群众。历史文化街区朱紫坊活起来,就是典型的示范。

民国时期沈绍安兰记的金漆彩绘山水人物长颈瓶、已故福州漆艺大师李芝卿的武夷风光磨漆画屏风……刚刚在朱紫坊芙蓉园展出的2017年福州漆艺回顾展,引得前来免费参观的市民、游客纷纷拍照。

“福州是‘中国漆都’,漆艺回顾展让我们有机会饱览福州漆艺发展的辉煌历史,而且漆艺展安排在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芙蓉园,又是免费开放的,我们已来了多次,身在福州很知福、惜福。”市民王先榕告诉记者。

古老的漆艺,与按原貌精心修缮的芙蓉园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芙蓉园文保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福州市文物资源合理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去年7月,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也在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感叹说:“双年展放在历史文化街区展出,这个展览空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福州用足用活了文物资源。”

有福之州,文化共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给福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东风,也给榕城百姓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滋养,全民乐享文化大餐正当时。

责任编辑:杨林宇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一季度福建省消费品出口1366.6亿元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