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最近,微博话题#国际友人给女儿改名菌草#登上热搜榜,累计阅读量超过2.5亿次。

闽人智慧丨福建的这株草,可以实现“点草成金”

为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位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为“菌草”。 

这已经不是菌草第一次火出圈了,从电视剧《山海情》风靡全网的的菌草种菇到巴新友人改名菌草,这株来自福建的小草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为何能够成为全球顶流?

闽人智慧丨福建的这株草,可以实现“点草成金”

图源:福建日报

一株草的跨界修炼

菌草的故事,要从40多年前讲起。

当时,我国引进了段木栽培香菇技术。也就是把适于香菇生长的树木砍伐后,将枝干截成段,再进行人工接种,而后在菇棚里培育出香菇。

这种模式“短、平、快”,很多人因此脱贫致富。但问题又来了,段木栽培法以消耗大量木材为代价,老百姓腰包鼓了,青山却秃了。

“菌林矛盾”由此产生。

为化解“菌林矛盾”,当时在福建农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工作的林占熺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呢?

之所以说这是个大胆的想法,是因为木、草、菌是3个看似没有关联的学科。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前人实践,没有仪器设备,要实践这一设想,只有自力更生,白手起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林占熺在实验室工作画面 图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一间破旧的实验室里,林占熺开始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实验。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闽西闽北漫山遍野的芒萁。

相关菌株很多,也不知道哪个菌株有可能用芒萁栽培。一种一种地筛选试验、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1986年10月,第一朵利用芒萁培育的香菇终于长成。

在之后日复一日的研究中,这样的惊喜时刻不断出现,林占熺从野草和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中筛选、培育出菌草48种,适宜用菌草栽培的食药用菌种类56种,打破了菌、草、木之间的学科界限,开辟了菌草学这一新兴交叉研究领域。

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不仅攻克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生物转化率高,1公斤干培养料可产1公斤左右的鲜菇;

生长快、见效快,种植3个月的菌草就可用于栽培食药用菌,在南方地区一个菇棚1年可栽培2至3季香菇。

菌草技术横空出世后,迅速成为扶贫“神器”,并且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菌草环球行

去年大热剧《山海情》中,黄觉饰演的福建教授凌一农吸粉无数。

剧中,凌一农不穿西装、皮鞋,整天和农户一起堆肥、钻菇棚、卖双孢菇。凌一农的原型正是林占熺。

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那一年,林占熺带着6箱菌草,到宁夏十几个县建立菌草产业扶贫示范生产基地。

第二年,第一茬蘑菇收获的时候,当地村民第一次拿到百元钞票,兴奋地编了几句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

事实上,不仅仅是宁夏,菌草技术已在全国506个县(市、区)推广应用,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

这株福建走出的“扶贫草”很快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上个世纪90年代,菌草技术便在日内瓦、巴黎等国际发明展摘得发明类奖项,还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

此后,这株小草正式扬帆出海。

1996年,林占熺带着菌草技术出海,首站便是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栽培食药用菌,脱贫见效快,帮助越来越多的巴新人民摆脱了贫困。

为感念中国专家的贡献,当地不少人在孩子的名字中嵌入“菌草”二字。原警察部部长还用登报的方式,公布自己为女儿改名“菌草”。

在20多年的菌草技术国际合作实践中,中国创新了菌草援外项目实施模式,以减贫为目标,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标准化,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使当地最穷苦的民众也能参与。

以巴布亚新几内亚为起点,菌草技术共在106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培训国际学员上万人,在13个国家建立菌草技术示范中心。

菌草,被认为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多面手”菌草

如果你以为菌草技术就是用来种菇的?那就太低估它的实力了。

如今,菌草技术早从最初的栽培食药用菌,拓展到菌草饲料、菌草菌物饲料、菌草菌物肥料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菌草生态治理等领域,实现一草多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

小小的一株菌草,还是个多面手。

在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中,菌草同样也有用武之地——

“以草代煤”发电,碳排放与燃煤相比大大减少。菌草也可用于生产乙醇、生物柴油,是可再生能源。

此外,菌草还可以用于生产板材和纸浆,用作包装材料,既能“以草代木”还能“以草代塑”,是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菌草不仅能致富,还能治沙。

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人员发现,菌草生命力强、根系发达,有很好的固沙功能,同时还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实际上,巨菌草、“绿洲1号”等高产优质的菌草新品种已成为生态治理中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林占熺和他的团队在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等黄河流域沿岸各省份开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沙固沙、改良盐碱地、治理砒砂岩等多类型试验示范。

在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他们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后终于制服了流沙。

他们还发现,“绿洲1号”菌草能耐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可以在黄河滩上安全过冬。

不仅仅在沙漠,林占熺和他的团队还踏上了海岛,在福建平潭和湄洲岛开展菌草防风固沙、盐碱地改良研究与示范。

不仅仅是中国,菌草生态治理技术同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在尼罗河源头卢旺达,实践数据显示,种植巨菌草土壤流失率比种植玉米减少97.05%至98.9%,水流失量减少80%至91.9%。

加纳、尼日利亚等地的专家学者也前来我国取经学习菌草矿山恢复、荒漠崩岗治理技术。

“有生之年,我希望在生态脆弱的地区,如黄河流域、青藏高原及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成功发展菌草产业,筑起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让黄河‘母亲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生态菌业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为各国提供良好示范。”

年近八旬,但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带着这株小小的菌草走向他心中的“诗和远方”。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

责任编辑:庄婷婷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受损 国台办:严重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