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马鞍山民俗联欢闹新春 万余市民争睹“非遗”展演

图为2月9日(正月初五)民俗进城非遗展演活动现场。 记者 邵纪明 摄

马鞍山民俗联欢闹新春 万余市民争睹“非遗”展演

图为2月9日(正月初五)民俗进城非遗展演活动现场。 记者 邵纪明 摄

马鞍山民俗联欢闹新春 万余市民争睹“非遗”展演

图为2月9日(正月初五)民俗进城非遗展演活动现场。 记者 邵纪明 摄

据中安在线报道 2月9日,农历正月初五,当人们还在享受着节日里恬静的休闲时光时,马鞍山花雨路却已渐渐喧闹起来,伴随着一声响过一声,一声急过一声的锣鼓点,当涂三圣傩舞跳了起来,由此正式拉开了2019年马鞍山市春节非遗大展演活动的序幕。在现场,500名民间艺人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他们边走边舞,边舞边闹,表演队形不时变化,无不让道路两侧驻足围观的市民惊叹叫好。

千年“傩舞” 焕发新鲜活力

上午9点45分,展演活动正式开始。当涂三圣傩舞、和县龙灯和狮子舞、博望滚龙和狮子灯、花山打莲湘等10支表演队依次从市财政局门口出发,沿花雨路自东向西,一边表演,一边行进,让市民在浓浓的传统民俗中迎春、贺春、闹春。

走在展演队伍最前头的是来自当涂县太白镇塔桥村的三圣傩舞表演队,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只见现场三位男子分别头戴红色、绿色和黑色的脸谱走在前面,紧随其后的是吹拉弹唱一队人马,浩浩荡荡、颇为壮观。三圣傩舞是当涂县的传统民俗,至汉朝以来,一直盛行至今。三圣傩舞有脸谱三尊:红脸谱代表太阳,也有说代表封神榜人物赵公明;绿脸谱代表万物,是传说中的谷物神,也有说代表封神榜人物鸿钧老祖;黑脸谱代表黑夜,是传说中的遮蔽神,也有说代表封神榜人物哼哈。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的中午举行点光仪式,村民香炮供奉,锣鼓喧天,场面十分热闹;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在街内游玩,锣鼓钹铛相伴演出,特别是正月十五那一天,村民还自发组织民歌会、跳彩船、舞龙灯等活动,到了晚上有烟火晚会,红脸谱跳财神,通宵达旦;正月十六脸谱抢完香火后还要夹篱笆阵才能收圣。

滚龙飞舞 舞动新气象

紧跟当涂三圣傩舞后面的便是和县龙灯和狮子舞两支表演队,只见一条条金灿灿的龙上下翻飞,追逐着前方的“龙珠”,一会儿上天入地,一会儿盘作一团,两只可爱的小狮子也在龙队中欢腾起舞,那两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诉说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在民间,和县自北向南的每一个乡镇都有舞龙舞狮的习俗,南乡叫“玩龙灯”。和县过去舞龙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年关,大年初四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最为频繁。

来自博望区的滚龙表演队是当天展演活动人数最多的一支表演队伍。滚龙阵容庞大,极富排场,出灯行进时,宝塔旗、龙旗、凤旗、门旗、蜈蚣旗、方旗、三角旗、镋、铳、铃铛、竹板、棒、开堂锣、锣鼓四件套,大圆灯笼、宫灯、花篮等,当天的表演者多达240人,所有参演人员都是来自新市镇陶庄自然村的男性,并且出自同一家族。据领队陶建业介绍,他们这支舞龙队队员全都姓陶,陶庄的滚龙,在六百多年前就有了,创始人就是他们陶家的一个祖先。“在我们村(陶庄)上,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两条龙都会围着村子走一圈。”陶建业告诉记者,为了这次展演活动,他们前前后后准备了近一个月时间,正月初一还在村里进行了表演。“不凑巧的是,展演活动前一晚下起了雪,为了不影响当天正常演出,我们200多名队员在早上六点钟就从40公里开外的新市镇出发了。”

打出欢乐节拍 跳出盛世喜悦

作为我市主城区之一的花山区在这次非遗展演活动中也不甘示弱,打莲湘是花山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现场来自花山区映山红舞蹈艺术团的女队员们各持莲湘做各种舞蹈动作,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边打边唱,敲打起来气势磅礴。领队柴征告诉记者,这次来参加展演的队员一共有132人,比去年多了52人,大家平时在一起排练,跳打莲湘不仅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欢乐,同时也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为了这次展演,我们前前后后排练了两个多月,年初三和初四,我们队员还放弃了休息时间进行了排练,就是希望能把最佳的表演效果展示出来。可以说,队员们的参赛热情非常高涨。”柴征笑着说道。

紧随其后的是来自我市另一主城区—雨山区的采石跳和合表演队和向山踩高跷表演队,只见三十位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在两位分别妆扮成“和仙”与“合仙”的小孩引领下迎面走来,他们手里拿着荷花,一蹦一跳。领队沐洁告诉记者,跳和合相传是采石居民向“和合”二仙学跳的一种舞蹈,之所以要戴上大头娃娃的面具,可能与传说中“和合”二仙显示的孩子样子有关。“跳和合一般是两个人一起,一个男娃一个女娃,一个手里拿荷花,一个手里拿螃蟹,象征着‘和谐’。” 2008年,采石跳和合成功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幺妹荡花船 摇出幸福味

走在展演队伍最后的是来自含山的扎彩和龙狮两支表演队。活动现场立马把人带入了欢快喜庆的气氛中,只见民间艺人们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他们凭借着灵动的步伐,把龙灯舞得是上下翻飞、活灵活现;把旱船玩得是荡荡漾漾、如行水面;还有一队妇女,每人用扁担挑着一对制作精美的花篮,边走边舞、队形变化多端。

据领队靳晓苏介绍,玩花船和玩龙灯这两项民间活动都历史悠久,其中玩龙灯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唐代,含山境内大多数乡镇在春节期间,民间都会自发组织这样的娱乐活动,以示庆丰收保平安,欢度节日。“玩龙灯、玩花船,都离不开扎彩。”靳晓苏告诉记者,这些民间活动的道具都是含山扎彩,这是含山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扎彩,历史悠久,扎彩工艺以扎制龙灯为主,其他还有花船、花灯和杂灯。龙灯:分为滚龙、车龙、长龙,根据龙身的色彩又分青龙、白龙、黄龙,以黄龙玩耍最多。花船:俗称“旱船”,其玩法和角色的搭配,各地都不相同,各具特色。花灯:又称“彩灯”,品种繁多,有和合二仙灯、福禄寿三星灯;一定高升灯、六六大顺灯;鲤鱼灯、虾灯、蚌灯;凤凰灯、兔子灯;宝塔灯、走马灯等五大类20多种。花灯内容取材广泛,将历史、传说故事及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杂灯包括花挑、花篮、花草、花瓶等。扎彩无固定式样,无统一尺寸,无绝对色彩,全凭扎工精巧构思设计、扎制而成。每逢传统佳节或重大的喜庆活动,群众都自发地或有组织地举办龙、狮、花船、花灯等各种扎彩工艺的展示和玩耍。

靳晓苏说,由于都是纯手工,制作一副花挑,要花费十余天的时间,这上面的每一朵花、每一个花绣都是手工的。“花挑里面还可以点灯,晚上舞起来更是十分好看。”

艳丽的服饰、夸张的动作、壮观的场景,把整个展演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伴随着阵阵的鼓声和歌舞声,10支非遗表演队伍的500名民间艺人用精湛的传统表演,展现了一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马鞍山民俗风情画卷,让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AISE宝褓俱乐部开源计划发布!喜临门助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