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IT科技>科技前沿
分享

9月8日下午,被称为中国民间诺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其中,“生命科学奖”获奖者为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物质科学奖”获奖者为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为林本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是连续三届以来获奖人数最多的一届,“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均为团体获奖,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则是首次将奖项授予计算机领域。

在当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会议方先后揭晓了三类奖项的获奖人及获奖评语。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林本坚等七人折桂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为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奖评语为:奖励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林本坚等七人折桂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为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获奖评语为: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林本坚等七人折桂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为林本坚,获奖评语为:奖励他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获奖者将获得100万美元奖金,奖金的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未来科学大奖在2016年诞生时设置了“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奖项,这两个大奖的获得者为香港大学的卢煜明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薛其坤教授,首届大奖一出世就获得了业界极高的评价,为了鼓励在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科学成果,在2016年底的颁奖典礼上宣布增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2017年,施一公、潘建伟、许晨阳分别获得了“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至此,未来科学大奖共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生命科学奖涵盖所有与大生命学科相关的基础科学领域,包含医学、偏生物的基础化学;物质科学奖涵盖所有与物质科学相关的基础科学,如物理、化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涵盖数学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附: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简介

1、生命科学奖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安徽肥西人,植物分子遗传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优秀团队研究基金。2004年获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生命科学成就奖和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讲演奖、长江学者成就二等奖。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张启发: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张启发毕业于华中农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启发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抗虫、抗旱、少化的"绿色超级水稻",其领衔开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就是绿色超级稻研究中的一部分,但现阶段备受争议。

2、物质科学奖

马大为:1963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社旗县。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中国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到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 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到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纪委书记。1997年被复旦大学聘为长期兼职教授,并招收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马大为教授系中科院首批"百人计划"入选者。马大为同志十几年来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以及一些作用于信号传导系统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工作。

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研究;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

冯小明:男,1964年2月生。历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1988年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致公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现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重点项目等国家和部省项目的资助下,冯小明教授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和新策略等核心和挑战性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廉价易得的氨基酸为原料,基于双功能催化策略,设计合成了多种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实现了一些难以实现的重要不对称反应,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

周其林:1957年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3、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林本坚:中国台湾人,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台积电微制像技术发展处资深处长,浸润式微显影设备投产的制程技术发明人,让半导体的摩尔定律得以朝45纳米制程之后沿续,中央研究院院士。

责任编辑:杨林宇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科技前沿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2024年福州市“海峡两岸”门球邀请赛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