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莆田新闻
分享

莆田春节要过两次年 莆仙“做大岁”全国独有

莆田,每年正月初四(仙游为初五),会跟除夕一样重新来围炉、过年(资料图)

莆田春节要过两次年 莆仙“做大岁”全国独有

为纪念亡者,莆田人家过年时会在家门窗户贴上独特的“白头联”(资料图)  

莆田古称兴化,系八闽古府之一,历史上人才辈出,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进士就超过两千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科举名邦。不仅如此,莆仙当地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且独具代表性,其中不少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至今,成为莆仙人津津乐道的精神财富。

几乎每年,莆田都有民俗文化被列入非遗项目。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莆田入选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9个项目涉及四个类别,即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曲艺。分别是梆鼓咚、春节做大岁习俗、贤良港海祭、钱四娘信俗、壶公信仰、兴化米粉制作技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仙游竹雕、仙游彩绘技艺。

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省级“非遗”,即日起,海都报莆田新闻版将开设“探访莆仙‘非遗’”栏目,记录这些“非遗”见闻及背后的故事。

海峡网2月21日讯(海都记者 林养东 李伟强)春节,对莆仙人来说具有双重的含义,莆仙人更加注重传统意义上春节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做大岁”。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做大岁”。莆田“做大岁”风俗全国独有,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该风俗将可歌可泣的抗倭英雄史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很自然地将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记者昨日获悉,由莆田市图书馆申报的莆田春节“做大岁”习俗列入省级非遗项目,10位专家共同成为传承人,保护计划分为5年进行。

何为“做大岁”?莆仙人如何“做大岁”?

“做大岁”蕴含深刻历史意义

每年正月初四、初五,莆田和仙游地区分别“做大岁”。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起,该习俗就在莆田民间广为流传,并约定俗成地形成惯例,传承至今,还保存着原始的民风民俗。

市图书馆副馆长张翔说,明嘉靖四十一年11月29日,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占据府城60余日。次年正月二十九,因城中腥秽不堪,财货已竭,兼以戚继光入闽抗倭,取得仙游大捷。于是倭寇弃城而去。府城逃亡百姓陆续返回家中,掩埋亲友,收拾家园。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相互探视伤亡情况,二月初四再举行一次过年仪式。

后来因二月农事正忙,于是民间相约把再次过年的日子改在正月初四,为了和年三十的“做岁”区别开来,于是把正月初四称为“做大岁”。在莆田人心中,“做大岁”要比普遍的围炉还要重要,因为“做大岁”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莆田人祖祖辈辈都不会忘记。

贴白额春联 初二为“探亡日”

为纪念这段抗倭历史,缅怀戚继光的英勇事迹,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家仇国恨,莆田民间相互约定,此后每年统一以除夕为“小年夜”,以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再过一次年。因当时倭寇攻陷莆田城后,分兵南下进犯仙游县境,直到正月初五,倭寇才溃逃,于是仙游便约定正月初五“做大岁”,与当时莆田县相差一天。

另外,正月初二被称为“探亡日”,亲友间互不串门,牢记失亲之痛。每家都贴上纪念亡者的绿联,但在初四“做大岁”时,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绿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绿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直至“文革”后期,为了增产节约,把浅绿的联头变成白联头,10厘米长的浅绿色也变成4厘米长白色,即现在的白额春联。

第六代传承人将有计划保护

据介绍,由于市图书馆有莆田“做大岁”相关的地方志书、今人著述等多种馆藏,并已拍摄了《做岁闹元宵》《白额春联》《五日岁》的纪录片以及相关照片,为此由市图书馆申报该项目,并把市图书馆馆长陈豪和莆田地方文史专家林闻功、黄黎强、王宝诚、黄国城、宋国强、程德鲁、柯凤梅、黄国华、林洪国共同申报成第六代传承人。

根据保护计划,五年内通过搜集莆田市各乡镇、村庄与莆田“做大岁”相关的特有习俗,并拍摄相关的电视纪录片、历史资料片等,建立习俗保护传承档案和民间口述历史档案,从莆田民间搜集各个年代的“做大岁”记忆。开展白额联、探亡日、做大岁习俗形成、发展、保存研究,形成文字著述,对项目进行保护,扩大习俗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林航

最新莆田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国网福建服务中心:启动党建“三级联创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