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于福建南平,服务“三农”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持续创新才能不断焕发制度活力,进一步推进科特派工作还需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已推行20年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建省南平市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深入南平采访发现,20年来,当地秉持服务“三农”初心,正不断推进科特派制度改革创新。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初秋时节,闽北大地山林苍翠、瓜果飘香,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但在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百合种植户徐行州却开始了新一轮的播种。

农业大棚里,徐行州弓着腰检查一周前下种的百合花长势。“从9月中旬开始,百合批次下种,今年是我种百合的第七个年头,大棚面积扩大到了50亩,亩均利润近万元。”一身泥巴的徐行州,言语中透着干劲儿。

刚开始种百合时,徐行州不懂得选什么品种、用什么农药。“百合种植户都说,有难题找科技特派员陈文靖。他多次到我家大棚现场勘查指导,该用什么药、该施什么肥,经他一点拨,真就药到病除。”徐行州说。

2018年,徐行州又遇到资金周转难题。通过邮储银行下派溪后村的科特派,徐行州争取到40万元的贴息贷款,每年仅利息就能节省1.5万元,徐行州再一次渡过难关。

“溪后村百合种植户超过30户、种植面积1100亩。”溪后村驻村村支书黄健晖介绍,村里目前下派了涵盖花卉、林业、金融等领域的5名科特派,2017年溪后村联合8个毗连村共同打造“百合小镇”,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上世纪90年代末,南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科特派工作,20年来共下派10批10109人次科特派,实现了1634个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涌现出一批像陈文靖一样的明星科特派,他们成为贫困户眼中的“财神爷”。

建阳区考亭村村民黄家绍是水稻种植“老把式”,因为“谷贱伤农”,他也一度外出务工。听说“葡萄仙”谢福鑫任驻村科特派后,他返回家乡。“从选苗育苗到种植,从水渠修建到水电路设计,谢福鑫手把手教我建起3亩葡萄园,现在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

谢福鑫走到哪里,葡萄藤就爬到哪里,一个个贫困村也因此脱贫“摘帽”。

建阳区水吉镇仁山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全村上千群众守着绿水青山,却迟迟找不到致富出路。2003年,在谢福鑫作为骨干成员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南平市葡萄协会全力帮扶下,一片片葡萄架成了仁山村村民的“摇钱树”。

“近年来,村民年人均增收三四千元,全村年均增收二三百万元,仁山村在2017年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仁山村党总支书记林远兴说。

以创新焕发制度活力

深秋十月,竹荪采摘季刚结束,闽北山区浦城县永兴镇永平村村民徐昌福的田里,又是一番热闹景象。

“竹屑要选粗的,不要细的”“100斤竹屑配6两尿素”“一亩地备料5吨到6吨”“田四周要挖好水渠,防止积水”……高允旺正向10多名种植户介绍着竹荪种植的“秘方”。

高允旺是顺昌县大历镇经管站高级农业经济师,作为半路出家的“土专家”,他自主研发出“三增加、建堆发酵”的竹荪种植新技术,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这一技术使闽北地区竹荪亩产从80斤增长到180斤。

说起高允旺,顺昌县濠村乡竹荪种植户何孔宝充满了感激。

“10多年前,刚开始在大棚里种植竹荪时,因为没有掌握种植技术,数万元投资险些打水漂。”何孔宝说,“高老师告诉我,竹荪生长‘三分阳、七分湿’,不能一点不见光,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一串串菌蛋就长出来了。”2019年竹荪走俏,最高时每斤接近140元,何孔宝种植了6亩竹荪,纯收入近10万元。

高允旺自2001年开始已扎根农村服务20年,带动顺昌县竹荪种植面积过万亩。“根植三农、服务三农,是科特派这张亮丽名片的底色。”高允旺说。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说,“20年来,南平坚守科特派制度设计初心,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断向二、三产拓展,落实‘高位嫁接、重心下移’要求,以持续创新不断激发制度活力。”

走进武夷新区的海源新材料科技公司,车间内成排的机械臂有规律地舞动,集成高科技的建筑模板正在有序组装。来自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的科特派吴立新,帮助公司搭建起了从产品试验到质量监测的标准流程。

“团队设计了新的建筑模板材料配方和工艺,使产品性能比原先欧美公司专用材料提高20%、成本降低15%,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吴立新说。

圣农集团是国内著名的肉鸡生产企业,由于育种严重滞后,我国白羽肉鸡长期依赖国外引种。在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秀梵为首的科特派团队帮助下,圣农团队研发胚内注射胚胎免疫新技术,培育出白羽肉鸡“中国芯”,终结了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如今,圣农白羽肉鸡年产能达5亿羽,行业规模居全球第七、亚洲第一。

南平市科技局副局长薛强告诉记者,“南平科特派工作已构建起上有高校院所专家、中有科技服务团队、下有乡土人才的‘宝塔型’服务体系。”

尚需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记者调研发现,进一步推进科特派工作,还需处理好三方面关系,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处理好科特派政策性服务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关系,推进“利益共同体”建设。南平市今年出台文件鼓励建立“利益共同体”,但多位在派科特派告诉记者,“在农业领域,科特派以技术入股难以量化,以资金入股又面临现实困难,科技人员个人无法决定团队研究成果的应用,公职人员还不能参与利益分享。”

记者采访中也发现,有的企业实际上已与科特派建立了利益联结,但因“怕麻烦”“有顾虑”,往往不敢让合作情况“见光”。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剑才建议,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审计、财政等部门沟通,进一步明确哪些人员可以共享哪些利益以及如何实现共享;还可探索由多名科特派共建工作平台,以项目资金的形式将合法收益回报科特派,让科特派“名利双收”。

二是处理好科特派灵活派驻与从严管理之间的关系,完善制度体系。南平市科特派是志愿双向选择,又都是兼职身份。在精细化考核、服务标准界定、新技术成果认定、规范经费使用等操作层面很有难度,特别是对“上级派”“外地派”“体制外派”三类人员管理难度较大。

薛强表示,南平将利用“云平台”对科特派服务项目、服务频率、服务匹配度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强化召回机制、补录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使选任更精准、管理更科学。

三是处理好科特派全面覆盖与精准选拔认定之间的关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南平市在派科特派1999人,由于新一批科特派选认政策“不限来源、不限服务领域、不限名额”,仅延平区申报人数就超过500人。

基层干部认为,科特派能够争取的政策、项目、资金有限,在科特派广泛覆盖的同时,建议在重点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精准选认适配岗位的科特派,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政和县杨源乡:探索全县首个基层乡镇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