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漳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漳州有一处“刣猪巷” 已经消失了34年

漳州有一处“刣猪巷” 已经消失了34年

“待御巷”旧照

漳州市区有一处带“猪”的巷子,您知道吗?它就是在九龙江上已经消失了34年的“刣猪巷”。

为什么叫“刣猪巷”?是一处专事屠宰的巷子吗?其实,“刣猪巷”并不是街坊里弄,它真正名字叫“待御巷”,原址位于漳州旧城南门溪的水中陆地三台洲之一。据《漳州府志》《龙溪县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599年)洪水又一次袭击漳州城,南门溪露出三台洲,时任漳州知府韩擢因此将郡城南门更名为“三台门”,并择址三台洲下游处的方壶洲新建一桥,称文昌桥,就是后来所说的“新桥”,南桥也就叫做“旧桥”。三台洲也就是三块沙洲,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三台洲成为船家首选的泊岸码头,很快形成聚居群落,并有了各自的地名,北侧的叫烧灰巷,中间的叫待御巷,南边的叫船寮(也叫刺竹脚、桥仔脚)。

待御巷有它背后的故事。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船队经过南门溪时,见溪边洗衣妇一个个跪着观望,乾隆不懂闽南妇女是用跪姿洗衣服的,便问随从这些妇人在做什么?地方官员急中生智,乘机奉承道:“这是民女跪着迎候皇上。”乾隆一听龙颜大悦,即兴命名此地为“待御巷”。 漳州市文史专家、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馆长江焕明认为,待御巷名字的由来,还跟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有关。当时,南宋末代皇帝赵昺逃亡途经漳州,正逢生日,决定在漳州过生日,也当作告别仪式,文史专家猜测:“也许是侍卫们在这儿做准备工作,等赵昺过完生日,再兵分两路逃到广东。”

那么“待御巷”是如何变“刣猪巷”的?这和闽南方言有关。待御巷用闽南语读做“tai gi”,十分拗口,于是慢慢演变成了漳州地方闽南话口音的刣猪(tai di)巷。

1985年,考虑到泄洪需要和待御巷居民的安全,漳州市政府决定整体搬迁待御巷,新址选在南岸双庵路东端的田地。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建,新居住区很快落成,新址按居民的提议命名为“待御巷新村”。年底全部居民乔迁完毕,大家分住两栋公寓式楼房,一起欢度丙寅年(1986年)春节。这年夏天,洪水再度来临,淹没了旧桥,六月初六,“待御巷新村”的居民大放鞭炮,庆幸从此摆脱洪水的威胁。(记者 罗培新 通讯员 田丰 文/图)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漳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三争三领赛风采·健康生活向未来”20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