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分享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文件”)。两个文件是新时期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在课程、教材、师资、评价体系和保障等各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引起社会最热烈反响的,是继体育中考之后,将在部分省份试点的基础上,适时推进美育进中考。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千千万万学生家长来说,事关孩子升学的每一次改革,都不可忽视。于是,在校外培训市场,体育、艺术类培训机构趁机营销,很多父母又忍不住焦虑:要不要给孩子报上几个艺术培训班?

对于绝大多数非教育专业的家长而言,这种选择的两难是实实在在的。然而应当明确的是,这种想法的根源,是父母的过度焦虑和培训机构的“忽悠”叠加之下,公众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误读。

首先从改革的目标定位来看。考试评价作为教育“指挥棒”,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不言而喻。正因为当前的考试招生制度没有突显出体育、美育与其育人价值相当的重要性,两门课常常“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师资不健全,课时被挤占,上课走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推进体育、美育进中考,正是为了借助“指挥棒”效应,倒逼学校课程和教学改进,从而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相信各地教育部门的制度设计和实施,绝不可能容忍评价改革将刚刚从学科培训中解放出来的青少年,转手推向体育、美育应试培训的“火坑”。

其次,操作层面的路径设计也不可能给校外培训多少空间。考试与升学作为事关千家万户的公共政策,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当前,基础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差异不可忽视,不同家庭拥有的文化资源千差万别。大城市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有丰富的社会资源;而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可能连一双质量好点的运动鞋、绘画材料都难以负担。在这种差异下,如果制度设计让任何一个群体具有先天优势,都是巨大的不公平。因此,体育、美育进中考的制度设计,必然会规避“上培训班才能得高分”的可能性。

应该说,如何让制度设计做到公平公正,是近年来开展体育、美育考试改革的难点。事实上,从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纳入中考计分的体育学科来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体育在学校和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课时得到保证,师资得到加强,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提高。从笔者任职的学校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到体育测试中考满分,鲜有学生报体育课外班来应对中考。

美育中考改革试点地区也在循着类似的路径推进。以江苏省为例,在近几年的试点中,已有很多地区出台方案,将艺术素质测评纳入中考计分或中招录取。而在方式与内容上,测评有别于针对艺术专业考试的选拔性评选,以基础性、普及性、全员性参与为基本原则。只要认真完成校内学习任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成绩。

纠正学校教育以往过度“应试化”的倾向,促进体育美育课程在学校高质量实施,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才是政策的本意。

这里,笔者反对的是从应对升学的功利性角度给孩子报体育美育辅导班。校外教育本质上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补充和发展。特别是体育、美育方面的校外教育,可以弥补校内时间、空间和资源的不足。

怎样给孩子选择体育、美育培训班?笔者分享三点建议:

一是遵从孩子的兴趣。吹拉弹唱足篮排,总有一款适合孩子。孩子真正感兴趣的项目,就不是负担。

二是要考虑孩子的时间。体育美育培训市场发育已经比较充分,项目应有尽有,但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家长一定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体育美育培训不必贪多。

三是要甄别培训班的质量。培训市场百花齐放的同时,也有可能泥沙俱下,不同机构的理念,家长认真甄别。比如艺术教育,好的教育包括了审美、道德以及创意的激发;不好的教育,可能仅仅是某种技能的训练。

对天下父母而言,面对不同的选择,最大的挑战是内心是否有足够的定力。

(作者:李建文,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材研究〕研究员)

责任编辑:端焰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教育资讯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来自中国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