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IT科技>科技前沿
分享

含渣量测试器被乱棍打死了

开始测试的时候,我朋友圈的“含渣量”是17个。

傍晚时分,这个数字变成了50多个。说来滑稽,没想到大家一阵攻击后,对方的拥趸反而更丰富了,颇有种被人草船借箭的味道。

好在姑娘们最终还是“胜利”了。晚饭的时候我再去看,这个号已经被微信官方封禁。“浪迹情感”的号主也等于一天之中经历了粉丝暴涨的兴奋和全面封号的崩溃。

有趣的是,他们下午还推了一次更新:

从题材来看,这些内容似乎是想装作人畜无害的样子,又或者是真的处于懵逼状态。但至少,这两天的舆论风向他们绝不会毫无察觉。

这次朋友圈对“渣男”围剿行动的源动力,显然就是前天《南方周末》爆出的“北大女生自杀”事件。随后,一篇“我是包丽的朋友”的爆款文章,又将人们的情绪弹药进一步催化,还帮大家树立起了一个新的、清晰的敌人——PUA。

PUA的恶名,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了,但是在一次次的舆论声讨后,早就没有明面上的PUA了。

那么,惹起众怒的PUA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公众号又有着怎样的来历呢?

PUA,就是Pick-up Artist的缩写,翻译过来也就是所谓的“搭讪艺术家”,最早起源于美国。早期,PUA还仅仅是分享男性如何通过技巧和心理学应用,去接近、搭讪自己喜欢的女性。但是,时间不久,PUA就变了味。

美国第一本“把妹指南”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作者是埃里克・韦伯,美国第一代PUA。等到后来,就开始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流派,包括像罗斯・杰弗里斯使用NLP(神经语言学)理论开创“极速引诱学”(Speed Seduction,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女性着迷)、以Steve P为代表的催眠派、鼓吹“自大型幽默”(Cocky & Funny)的大卫・狄安格罗(David DeAngelo)派等。

从这些流派类型来看,所谓早期的PUA已经开始变了味。

等PUA发展到国内以后,其实让人不知道的是,这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产业。

责任编辑:肖舒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科技前沿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希腊雅典遭撒哈拉沙尘侵袭 天空变成橙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