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杨振宁与翁帆

杨振宁与翁帆

95岁的杨振宁上网络直播了。

5月11日,当他和人民日报客户端主持人走在清华大学科学馆的楼道里时,杨振宁颇有兴致地尽地主之谊,他介绍道:“这个楼是1918年改建成的,现在99年了。”

20世纪30年代,儿时的杨振宁经常来这栋楼找在此办公的父亲。他的父亲杨武之彼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 

直播弹幕上,不停有网友兴奋地表示看到了闻名于世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杨振宁都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振宁和合作者李政道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杨振宁-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则被公认为杨振宁的“最高学术成就”。

作为20世纪科学大师,杨振宁已经走过近一世纪的时间跨度。20世纪末,受清华大学邀请,杨振宁回到中国,帮助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重回儿时的清华园,杨振宁说,对他特别的一点是,“我把很多年以前的感受,跟今天我所看到的事情,不可避免的是经常有个对比。而这里头酸甜苦辣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楚的。”

每次走到清华园的旧体育馆附近,他就会想起,当时那里每年会召开北京市大学生体育运动会,人山人海,而包括他在内的清华园小孩就会组成啦啦队,给清华的运动员加油。

又比如,在那个电影还是新事物的年代,他会去清华的大礼堂观看每礼拜六晚上的电影。甚至,他如今还能回忆出看到的第一场电影是在1929年10月,尽管不记得了电影名字,但能说出电影的主要梗概,乃至具体的电影画面。

直播间里,有网友留言向杨振宁提问说,已经95岁的他在直播中看起来身体特别棒,思维敏捷,记忆力好,有什么秘诀?

杨振宁笑笑说“没有秘诀”,随之又条理清晰地列举可能的秘诀是什么。“我想秘诀是第一我基因很好。”杨振宁透露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有糖尿病,但母亲没有糖尿病的基因,所以他和兄弟姊妹四人免于糖尿病,身体都还可以。

“第二,我想我的经历也是很幸运的。在西南联大那时候虽然很清苦,但基本没有要饿肚子。后来到了美国,物质条件很好。”杨振宁说:“另外还有一个是受到现代科学的影响。我在75岁时得了轻度的心肌梗塞,在美国做了心脏搭桥,做得很成功,现在又20年了,心脏还非常好。”

“所以我跟翁帆说,我准备活到100岁。”杨振宁说。

相关报道

杨振宁:美国教育绝对没有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好

人民网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今天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在线直播。他不仅回忆师友和人生道路,还畅谈中美教育、高校职称评定、诺奖等诸多热门话题。杨先生有哪些精彩观点?一起来看。

1、年轻人要对今天中国的成功有更深的历史的认识

我今年95岁了,亲身经过落后的状态,后来又了解到中国人怎么被外国人欺负、怎么被外国人看不起,这个经验都深深地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烙印。今天的年轻人没有这个经验,这一方面对他们来说是很幸运,可是从长远讲起来,使得他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不够深刻。

2、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是比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好

我觉得整个中国目前的家长也好,教育家也好,也可以说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觉得美国的中小学好。我再三讲过,一个比较好的学生,比如80分的学生,如果能够考进中国一个比较好的大学,那么在这个学校念四年,得了学士学位,再可能的话送到美国去念研究生,这是一生最容易接近成功的。我自己就是这样,我后来本科教育、两年硕士教育都是在西南联大,这个给我打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3、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为美国整个的社会是一个放纵的社会,它的好处是他容易促进一个人个性的发展,可是走得太极端了。一个中学生到美国,不管他进哪一个中学,都会有很多吸毒的同学。年轻人受了这些同学的影响,可能堕落,而且这个堕落是一下掉下去,就回不来的事情,这种危险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国父母没有想到的。我认为对于多半的学生,比如90分以下的学生,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好的,他可以使得这些小孩成才,将来做一个有用处的人。美国太放任,有没有好处呢?有,非常聪明的,90分以上的小孩在美国占便宜,为什么呢?因为他不需要规规矩矩念书,他自己就都可以吸收进去,所以他就海阔天空,他的发展,尤其最聪明的人在美国容易发展。

4、中国今天特别需要拔尖的人

中国今天到了这个程度,特别需要拔尖的人。我想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政府的鼓励,也可能有一些措施,能够使得以后二十年中国在这方面教育体制做得更好一点。

5、我国高校职称评定制度要完善

高校的职称评比我想是必须要有的,怎么样一个评比制度,才使得(学术不端)这些错误,甚至滑稽的现象不再发生,这是需要整个社会研究的。

6、中国到2040年得诺贝尔奖的频率可能达到现在日本的频率

我们从长远的历史观点来看,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是汤川秀树得到的。从他开始工作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到21世纪开始,中间大概70年,这70年内日本在诺贝尔奖上屡屡有收获。中国第一个有资格竞争诺贝尔奖的科技研究是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个是1970年后做出来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向后推70年是2040年,所以根据这个逻辑,中国到2040年得诺贝尔奖的频率可能达到现在日本得诺贝尔奖的频率。

7、屠呦呦得奖的历史值得写一本书

她所做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地方,不像很多西方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一个人突然搞出一个东西,她有一个巨大的团队。换句话说,就是得诺贝尔奖的成功不是一条路,而是有不同的路径,有不同成功的方式,我想这个成功的方式与社会的背景,与教育背景都有密切的关系。要注意到,这一点对于促进中国将来的发展很有好处。

8、我不是反对中国做加速器,而是现在不要做

因为中国现在GDP非常高,达到11万亿美金,这个数目极大,可是中国人口多,中国的人均收入还比不上一些国家。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还有不少需要解决,要造这么大的机器,又没有立刻看得清楚的作用,这完全是不明智的。我的看法是,等中国收入达到美国的程度,那个时候再讨论这事情也不迟。

9、文科学生可以多看看科学家的传记

对于文科的学生,我有一个建议并想了很多年。我近年来喜欢看传记,尤其是科学家的传记,这些传记的写法是跟中国传统的写史记的办法是不一样的,因为从这个里头可以对于这个人的生平,对于他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可以多一些了解,中国这方面完全没发展出来。

10、我很高兴能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中国科学院可以说是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旗手,所以我很高兴,能够正式变成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当然可惜我现在已经不能做真正的前沿的工作了。不过我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关于我这一生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介绍给中国年轻的科学家,这个还是有点用处的。

责任编辑:肖舒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第二届“商通四海 福聚闽江”商旅推介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