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际频道>国际新闻
分享

采拾难度大 食用有风险

生蚝之旅虽然有趣,但风险也不小。

以瓦登海为例,因为采拾往往要等退潮后离开岸边到几公里以外的浅滩,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很可能空手而归;另外,涨潮时海水深处可达2米,如果不熟悉涨潮退潮的规律,也会带来很大风险。

另外,夏季生蚝可能会沾染有毒的浮游生物,所以当地旅游部门不鼓励大家夏天去采拾生蚝,最佳时间是10月中旬至来年4月底。不过,位于北欧的丹麦冬天非常阴冷,又是在空旷无遮拦的海滩,因而真正适合去采生蚝的时间相当有限。

而且,“生蚝Safari”的收费也不便宜,举在利姆水道莱姆维镇的为例,赶到当地参加活动的多是挪威、荷兰和爱沙尼亚人,3小时的活动人均收费300丹麦克朗(约304元人民币),包括防水胶靴、篮子和一把刀的租借费用。

此外,旅游部门警告说,不管有没有导游带队,游客食用生蚝风险自负。

“泛滥”丹麦的生蚝 是外来入侵物种

实际上,丹麦使馆所说的“泛滥”的太平洋生蚝,不是丹麦当地的生蚝,而是“泛滥成灾”的外来入侵物种。

丹麦科技大学贝类研究中心负责人延斯·彼得森教授说,太平洋生蚝原产日本附近,又被称作日本生蚝或宫城生蚝。自20世纪60年代左右被法国渔民率先引入,当时为的是补充本地欧洲生蚝的短缺,发展商业生蚝产业,也就是满足吃货的需求。

专门研究德国北海岛屿叙尔特岛生态环境的莱泽教授认为,“太平洋生蚝的泛滥,是全球变暖的直接结果”。

过去,北海水域常年保持着低水温,在冬季水会结冰。但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这里暖冬笼罩。

寒冬能阻止太平洋生蚝的繁殖,相反,暖冬则会促使它们大量繁殖。这或许就是太平洋生蚝在丹麦瓦登海、德国叙尔特岛等地大量出现的原因。

1998年,太平洋生蚝首次在丹麦瓦登海被发现,13年后,其在当地的年产量达到1.5万吨。

2006年,北欧又遭遇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高温,海水温度上升,太平洋生蚝的繁殖速度更可怕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太平洋生蚝迅速蔓延,向北扩散到挪威卑尔根。

专家们还不确定,太平洋生蚝的“北上”会对当地生态环境有多严重的影响。

根据当前研究,其扩散蔓延会跟利姆水道地区的本土欧洲生蚝和贻贝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而贻贝的大量消失则会影响以其为食的海鸟,例如,蛎鹬的数量就变得越来越少,从而大大挑战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此外,专家们还在研究它的重金属含量及其他致病风险,它还有可能传播寄生虫和疾病,因而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还有个问题是,太平洋生蚝对人类不太友好,其坚硬锋利的外壳带危险性,极易割伤光脚在海滩上行走的游客。

“如果无法打败它们,那就吃掉它们。”这是伊利诺伊州政府打算用来对付亚洲鲤鱼的方法。

吃究竟是不是解决外来物种入侵的绝招呢?

德克萨斯州自然保护协会负责人劳拉·霍夫曼认为:“吃掉外来入侵物种不是特效药,只能姑且一试。”

太平洋生蚝

不是丹麦人的“菜”

对于太平洋生蚝泛滥的问题,丹麦当地也曾尝试鼓励民众去海岸边采集生蚝并带回家煎炒烹炸,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丹麦驻华使馆称,这或许跟附近人口稀少有关。

此外,还有个原因是丹麦人更喜欢食用本土生蚝,即野生欧洲生蚝利姆水道生蚝,被认为是世上最好的生蚝之一,有“软体动物皇冠上的宝石”之称。

生长在日德兰半岛冷水区,水质新鲜、盐含量低,使得利姆水道生蚝富含矿物质、肉的质感更好。19世纪以前,利姆水道生蚝便因其美味与丰富的营养价值仅供王室享用,后来一直被认为是富人的食物。

但是这种生蚝受天气和生长环境的影响很大,再加上过度捕捞及太平洋生蚝对其生存空间的挤压,产量“接近灭绝”。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瓦埃勒市场,“太平洋生蚝”单价18丹麦克朗(约18元人民币),而利姆水道生蚝虽然个头较小,但价格更贵,要40克朗(约40元人民币)一只。

更有趣的是,在盛产利姆水道生蚝的利姆水道地区,大部分当地人更喜欢吃猪排和肝酱,大部分当地渔船采捞的利姆水道生蚝都会被出口到南欧。

除了向本土民众推销,丹麦也将眼光瞄向更远的他方。丹麦大使馆表示,有很多企业与他们沟通,主要是中国的一些企业想要进口生蚝。5月2日正式访问中国的丹麦首相拉尔斯·勒克·拉斯穆森也表示欢迎中国游客到丹麦品尝生蚝。

一些网友跃跃欲试,打算“漂洋过海地去吃蚝”或期待“蚝不远千里地来被吃”,同时也有不少人冷静地指出:既然太平洋生蚝是世界上产量最大、最常见的生蚝品种——目前全球大约90%的生蚝都属于太平洋生蚝,那丹麦的太平洋生蚝品质特别好么?出口价格很有优势么?还有人质疑这是个丹麦旅游的成功营销案例。

责任编辑:刘微

最新国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游玩新去处,福州动物园昆虫馆升级开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