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原标题:南平政和:拔穷根 挺起产业的“脊梁”

南平政和:拔穷根 挺起产业的“脊梁”

9月22日,花果铁山首届水果采摘节在铁山镇临江四季农场开幕,图为吃水果比赛。 刘永锋 摄

南平政和:拔穷根 挺起产业的“脊梁”

在镇前镇下园村山东蔬菜大棚里,技术能手在示范。 张颖 摄

南平政和:拔穷根 挺起产业的“脊梁”

铁山举办首届水果采摘节。杨则生 摄

南平政和:拔穷根 挺起产业的“脊梁”

小朋友在临江四季果园采摘火龙果。刘永锋 摄

绿色长廊里采摘金黄的猕猴桃,山地果园里收获香甜的火龙果,整齐的大棚里栽种水果黄瓜、西红柿……初秋时节的政和县一派丰收的景象。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规划,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全县各个乡镇通过“合作社+大户+贫困户+帮扶项目”扶贫模式,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形成精准扶贫的产业基础。

荒地披绿,长廊结出“金果”

9月,沿着政和县铁山镇向前村河岸,一片绿色长廊果实累累,说起猕猴桃的长势,村民们如数家珍。自从去年推出采摘游,向前的猕猴已经获得了一定知名度,大家都在夸赞品质不错,风味独特。

如今全村的280亩猕猴桃逐步进入稳产期,今年产量会突破每亩1000公斤。

“进入丰产期后,采摘已经远远不够。做好产品营销,开拓市场将是重中之重。除了寻找合适的网络销售平台,我们引进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支学生创业团队,正在设计产品商标、外包装,制定营销方案。”政和县惠民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邦贵说道。

向前村是革命老区村,生态环境绝佳,拥有万亩的生态公益林。2014年,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野生果树资源调查中发现,向前的野生猕猴桃不仅数量多而且品质非常不错。再经过土样化验,发现这里土壤以及气候等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

综合考量之后,2015年村里依托惠民农林专业合作社,开始大面积种植猕猴桃。目前村里包括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55户农户种植黄金果、华特、红阳、金艳等猕猴桃品种280亩。

从选种到管理,向前猕猴桃获得了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全程技术指导。依托于省农科院果树所与铁山镇共建的“博士专家工作点”,导入省农科院的专家资源15批50余人次为农民授课,并下果园现场调研,对田间管理提出整改建议,推动猕猴桃产业向着绿色生态发展。

向前村猕猴桃产业已经初见规模,临近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元山村也跃跃欲试。在省农科院派驻铁山镇挂职的副镇长王小安帮助下,镇党委、政府和省农科院合作,在元山村建设了“猕猴桃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将高标准建园技术、果园管理技术和标准化栽培技术进行集成示范。

“这片区域能够形成猕猴桃产业集群,那么脱贫致富不是梦想。”余邦贵说道。

省农科院专家还看到了向前的自然风光和民俗积淀,休闲旅游也是脱贫致富的一条可行路径。王小安介绍说,除了猕猴桃采摘,向前村在野生果树驯化方面向前还有潜力可挖。野生果树资源调查发现了当地有一种珍稀野果木通,现在正在进行驯化试验种植,如果成功,完全可以成为休闲旅游的一个特色加分项。

山地捞金,火龙果红红火火

围绕优势产业和发展特点, 整合资源,进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布局,铁山镇意欲建立了千亩高山蔬菜产业带、千亩水果产业带、千亩花卉产业带、千亩苗木产业带“四个千亩产业带”,把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融合。同样围绕水果做文章的还有江上村。

走进临江四季农场,只见600亩的山地上种植着百香果、三红蜜柚、火龙果等6大类12种水果。最近一段时间,火龙果异常热销,售价达到每斤12元。“这是从浙江引进的玫瑰蜜品种,从7月开始一直到来年1月,会陆续产出7批果实。”农场主陈树胜说道。

2015年在浙江嘉善开厂的他决定返乡创业,在几经考察后,他选择了距离县城14公里的江上村建设休闲农场。 经过3年发展,农场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投资已经超过1200万元,还要进行休闲住宿设施改造,最终总投资会超过2000万元。”陈树胜告诉记者。

目前农场依托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10户建档立卡户种植,而且还提供工作岗位,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计问题。贫困户曾春贵就是受益人之一。他家一共7口人,所有生活重担都压在他的身上。“父亲生病,子女也多,我根本没办法外出打工,家里的田一亩只能产600斤水稻,以前只能就近打点零工维生。”

自从陈树胜开办了农场,他可以在家门口获得了一份稳定收入。“以前主要靠种茶叶、种水稻,现在自己的田也没耽误,从5月开始就能在农场打工,主要干些除草、施肥的活,一年的工资收入就有万把块。”曾春贵说道,“不离家还能有这样的收入,挺好的!”

“贫困户大都是因病而贫,劳动力弱,我们根据他们家庭特点选择生产项目。”铁山镇党委书记颜隆波说,“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精准扶贫就好发力。”他介绍,镇里发展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这四个 “千亩产业带”为主要脱贫项目,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为主要脱贫模式,以强带弱,全镇121户贫困户,有半数以上都与合作社捆绑,镇村两级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因户施策,尽量让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项增收项目,有1人掌握致富技能,通过持续扶贫,增加收入,尽快实现脱贫。

今年,在福建省农科院的支持下,陈树胜还将在农场里试验种植火龙果新品种,继续探索“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首批预计50亩,将吸收15户贫困户参与。我们提供设施、肥料和技术指导。他们负责日常管理,我们负责包销,保证每亩不低于1万元的收入。”

土地盘活,蔬菜大棚“钱景”好

村集体收入为零,全村601户2586人有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是政和镇前镇下园村曾经的状况。

但是在第四批省派驻村书记田纯森精心谋划下,村落的产业扶贫已经初具雏形。即使现在他已经结束了任期,但是他依旧牵挂着下园村,一有机会就穿针引线,争取尽早让大棚蔬菜项目造福村民。

田纯森分析说道,下园村平均海拔1060米,山高水冷,有句民谚说是“六月天冻死鸭”。而且全年雨量过大,冬季最低气温-11.5℃,有霜冻、有冰雪,最佳适宜作物自然生长的时间仅3个月,特别是近几年,极端气候时有发生,极大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但是正是独特的二元地理气候,常年昼夜温差10℃左右气候环境是保证果蔬高品质的首要因素。田纯森调研后发现,寿光蔬菜日光棚防雨排涝、采光保温、防虫抗病等技术性能,既能充分利用独特的二元地理气候条件,又有效克服恶劣气候条件对高山蔬菜种植的影响。

因此,田纯森从山东寿光引进了一位技术能人伦英泉。在伦英泉的蔬菜试验大棚里,千禧西红柿、小黄瓜、羊角蜜甜瓜、博洋甜瓜等果蔬品种让人眼花缭乱,“出产的东西比山东的还好吃”。8月初,首批试验种植的甜瓜被村民抢购一空,甚至县城的居民慕名而来点名要西红柿和小黄瓜。

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好,在伦英泉的眼中,镇前的自然条件很适合做大棚蔬菜。目前他正在进行土壤改良,接下来将大规模进行高山菜种植和新奇特果蔬品种试验种植。“我希望能够摸索出一套适应镇前的技术模式,进行示范性种植,最终带动产业发展。”伦英泉告诉记者。

谈起未来的规划,伦英泉表示依托于占地50亩的政和县镇前镇山东高山绿色果蔬试验基地,他们成立了“政和县山之田果蔬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引导当地农民重视土地保护,通过技术扶贫,让高山区蔬菜产业生根壮大。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农闲时节,村里还号召农户种羊肚菌。“羊肚菌喜寒,菌菜轮作可增加土地效益,另外,菌包还可增加土地肥力。这样综合下来一亩可增加1万多元纯收入。”村主任郑泽峰说道。

下一步,如果高山蔬菜大棚产业能够发展成型,那么下园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引进技术,进行示范是希望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户种植观念、耕作模式落后,产出效益低下的现状,提升高山蔬菜种植水平。未来,作为一个产业发展途径和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还会将让下园走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田纯森说道。(记者 张颖)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人员落水、紧急救援!这场应急演练超“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