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张晓辉:追寻“银王”足迹 传承银矿文化

张晓辉到山中找寻古银矿洞遗址。

“进一趟山,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收获,但就是想来找找看。这一处就是前几年发现的矿洞。”炎炎夏日,刚获评福建省第二届“最美文物守护人”的宁德市周宁县上洋村张氏理事会会长张晓辉,又一次来到位于周宁县浦源镇官司村围城底自然村附近的山林间,这里藏有多处古银矿洞遗址,因掩映在绿树丛中,难觅踪迹。

张晓辉是这里的“常客”,每次来到山中找寻古银矿洞遗址,他都会在矿洞前伫立一阵,看着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给自己鼓鼓劲,毕竟每一趟上山,都充满未知。

今年53岁的张晓辉,现为浦源镇上洋村张氏理事会会长。他小时候常听村里的长辈提起先祖的炼银故事,耳濡目染,对古银矿洞遗址甚是痴迷。

没有良好的勘探技术和现代化冶炼设备,先祖用什么炼银?在周宁,到底有多少个古银矿洞遗址?为了解开谜团,2010年起,张晓辉踏上漫长的寻找古矿洞、古代炼银设备之路。

“周宁古银矿遗址多分布于山涧两侧,自然景色优美,矿洞内部结构千姿百态,有横坑、竖洞及因开采矿山形成的形态各异的遗迹。”张晓辉寻找的重点是围城底自然村,此地由来是明嘉靖年间的一纸朝廷批文,将界内的产银富矿区特批给张晓辉的祖先张彭八,由他围城开采,这一盛况持续20多年,并成就了一代“银王”。

回忆起第一次寻矿洞经历,张晓辉依旧十分感慨。当时,他自费请了向导,一路上穿越杂草和茂密的树林,硬生生踩出一条山路。好不容易找到了矿洞,可洞内只能弯下身子匍匐前行,摸索许久,午夜才返家。

“那一趟收获满满,找到了5个古银矿洞遗址。”张晓辉骄傲地说。

从那以后,他每年至少进山4趟,遇到石磨、矿石样品等有关物件时,他便和同行人一同背下山。“最重的一块石磨有100多斤,我们花了一天时间才运下山。这些物件都收藏在我家里,等博物馆建起来,再把它们放过去。”张晓辉说。

2013年至今,张晓辉先后到李墩镇芹溪村、浦源镇紫云村等地探寻,共找到大大小小古矿洞200多处,收集到大小石磨10多个、矿石30多块、炼银工具若干把……周宁古银矿洞遗址的神秘大幕,在张晓辉手中徐徐展开。

除了进山寻找古矿洞遗址,张晓辉还承担起保护张彭八故居的重任。“这可不比上山探洞简单。”张晓辉由衷感叹。

在周宁境内,明代遗存至今的木构古民居寥寥无几,而张彭八故居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专家称其为中国古银矿业主唯一保留完整的地面建筑物,文物价值十分珍贵。

“故居保护是一件费心的事。有的村民为了方便通行和美观,想将故居地面进行硬化,破坏文物原貌,影响文物历史价值。”为了确保张彭八故居原貌,做好核心区住户的搬迁和旧宅地处理,张晓辉一家一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整合全村力量,广泛开展宣传,并筹资50多万元,用于故居前期保护。

为了保护故居,张晓辉时常四处奔走,但他从来不叫苦,“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在我们手上流失,应该最大限度呈现它的价值,让它活起来”。

张晓辉还致力于还原当地的古代巡检司遗址。他自掏腰包,亲自动手,清理修复了巡检司的石砌墙体、古道、古井、护坡等。同时,在显著位置设立文物保护标识,在重点部位进行围挡,安排巡护人员定期巡查。

“张彭八故居、古银矿洞、炼银文物、巡检司遗址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生活风貌,展现着时代的特征,是祖先留下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张晓辉说。

张晓辉总是不厌其烦地宣传保护文物的法律法规、价值和意义。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一发现文物线索便会及时报告,采取相应保护措施,让更多文物得到了保存。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修缮张彭八故居,建设博物馆,让文物有个温馨的‘家’。守护文物,责任重大,我会更加努力,用心、用情守护好文物,守护好这一份历史印记。”张晓辉说。(本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刘志玮 文/图)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全市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召开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