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漳州新闻
分享

海峡网8月26日讯(林文强 文/图)25日-26日,由福建省住建厅联合人民网、中新网、东南网、海峡网、腾讯网等多家网络媒体组成的城市品质提升网络媒体采风行(下称采风团)奔赴漳州,实地走访了新浦路(新华路至九龙大道)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项目、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开发改造项目以及石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情况。

新浦路改造提升:以人为本 提升城市颜值

“改造方案设计就明确保护好每一棵蓝花楹,施工不对树木造成任何破坏。”新浦路(新华路至九龙大道)道路改造提升现场,道路两旁的蓝花楹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景象。现场施工人员介绍,根据施工需要,需安装多个体积庞大的箱涵,但出于保护好蓝花楹的考虑,施工人员在没有最佳办法的前提下,只好每天小心翼翼地吊装。“虽然施工时间长了些,施工成本大了些,但能让蓝花楹每年能够与市民照样准时相约,也是值得的。”

“全省城市品质提升媒体采风行”走进漳州(1)581

据悉,新浦路项目改造是漳州近年来积极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改善城区面貌,提升城市承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个缩影。于今年5月11日开工,主要通过路面提升改造、旧涵改建、市政管线改造、路灯改造提升、景观绿化提升、街景整治及线路规划、交通设施完善等,全面改善改路段的群众出行水平。从2018年开始,该市中心城区已完成了水仙大街、南昌路、元光路、延安南路、腾飞路等一批市政道路改造提升,累计投资7.8亿元,改造道路总长约10.6公里,总面积约41万平方米。水仙大街已获省优称号,元光路已获市优正在申报省优。

“全省城市品质提升媒体采风行”走进漳州(1)840

元光路上,非机动车道路路面十分宽阔,步行、骑行车道合理布置。而这背后,是住建部门与海关、法院、青少年宫等单位就退让围墙、建筑物多次沟通的结果,通过这些单位的配合,增加了道路宽度,为市民出行腾足了空间;为了践行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绿色通道。在人行道及景观节点采用高性能彩色透水整体路面,赋予道路高透水、高强度、耐磨等性能,也增加了城市色彩。此外,在道路改造的过程中,还实行“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多井合一”,集约设置人行道上各类杆体、箱体、地下管线等,美化城市风貌。为了落实花化亮化,提升城市颜值。结合道路改造,对部分影响照明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榕树移植更换为樟树、凤凰木、宫粉紫荆、大叶紫薇等,将八中三角地改造为三角梅公园,保留新浦路蓝花楹,增加城市花化彩化;对市政路灯照明提升,辅以人行道庭院灯、广场高杆灯、景观节点地灯,提升城市亮化。

漳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9启动老城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累计完成芳华北路、自由路、英雄路、联盟巷、北圣楼巷等33条,今年继续整治12条,有效改善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环境。在整治过程中,坚持“便民实用”原则,打造“一街一景”,有效解决街巷坑洼、污水横流、内涝积水、杆线杂乱、照明不足等问题,将精细化融入施工细节,确保群众出行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提升。

漳州西湖生态园:打造“四生”融合

西湖生态园项目是漳州市“五湖四海”的重要项目之一,地处漳州主城北部的芗城区芝山镇,是老城区、高校园区与金峰开发区、天宝、靖城的衔接地带,南起九龙江西溪,北至胜利西路,东起惠民路,西至金峰水厂。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350亩,可出让土地面积1496.37亩,已出让土地面积233.3亩,计划总投资约168.37亿元,涵盖项目共34个,包括6个安置房项目、20条市政道路(新建19条、改造道路1条)、5所小学、西湖景观工程、漳州一中高中部、西湖生态园单建式人防工程。

微信图片_20210830094215

据介绍,西湖生态园建设可带动中心城区建设由点状开发向片区开发,由纯住宅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变,在城市西部片区形成一个集文化教育、智慧商务、全域旅游、高端社区及现代服务配套于一体的活力片区,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有效提升城区西部片区人气,缓解老城区旧城改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压力,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生意“四生”融合。规划中西湖的水体将依托原始地形并保留多个山丘,形成长湖、蜿蜒河段、跌水瀑布等多样的水体景观,使得环绕水体的岸线大大增加。

微信图片_20210830094221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西湖岸线约为21公里,是同面积的圈形湖体岸线的10倍,将为市民提供更多可亲近湖岸的地方。同时,在西湖地区,规划保留了12处文物古迹,保护19处宗祠、古民居等老建筑和场地,并恢复“古码头”等历史场景,把这些原有的传统建筑物尽量保护下来,贯穿在整个社区中。

石码历史文化街区:为城市建设增添新名片

后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项目位于石码古镇西北侧,南起五福禅寺,西临后港路、蔡港街,北接锦江大道。项目总用地面积3.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8万平方米,总投资5.25亿元。

微信图片_20210830094253

现场,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工程已经初见雏形。目前一期工程共建设22栋建筑,其中4栋已完成室内装修,14栋正在进行室内装修,1栋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预计于12月底竣工交付使用。老街内的骑楼四通八达,相互贯通,保留有“两纵两横”的大街规模。建筑立面样式多,建筑形式与空间组合多元、丰富,本土特色鲜明,红砖、木雕花、琉璃瓦、浮雕、百叶窗等,中西合璧,石码骑楼建筑特色明显。

微信图片_20210830094258

据悉,自明清以来,石码港一直是漳州地区重要港市,进出物资的集散地和转运点,是闽南水运枢纽,也是古月港停泊点之一、九龙江内河水运中心,是古代东南地区海上交通与内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见证地。民国时期,石码工商业已相当发达,全镇共有34个行业,630多家商铺,1919年至1930年,石码骑楼得到了规模性的扩大,扩建炮仔街、打石街、蔡港、福寿街等12条街道,奠定了现如今街区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龙海市委、市政府把石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开展石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探索和论证工作,打造以商业、居住、文化、旅游、休闲等复合功能为主,具有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和典型闽南骑楼建筑文化特色,最富闽南风情、最具石码特色的传统活力街区,演绎最闽南、古早味的小城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830094304

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说,修缮改造的过程中,遵循“加减法”并重并进;应保尽保,延续传承;展示利用,活化资源的原则。通过改造或拆除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违章建筑,扣减建筑总量,降低建筑密度,适当减少人口,为做加法提供条件;加配套设施、加公共空间、加绿化景观,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

在交通上,延续现有道路和街巷体系的基础上,调整部分外围道路线形线位,增设交通设施,增加南北向通道,增强街区南北向的通达性,并与东西向通道形成更优良的街巷通道网络;针对现状配套公共空间严重匮乏的问题,完善配套公共绿化空间、开敞空间和活动空间,增设停车场、滨水绿地、节点公园、小广场、文体活动场地、垃圾收集站及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空间和配套设施,改善街区配套不全、空间不优的主要问题。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漳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牙买加官员称计划在2025年脱离英联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