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厦门马蜂警情高发 消防官兵用火攻、水攻、毒攻(图)

身着防蜂服的消防官兵处理马蜂窝。

白露已过,秋意渐浓。昨天傍晚6点半,天色暗了下来,厦港消防中队的谢明宝、刘强,又开着消防车出门。他们并不是去灭火。他们的目标,是这个季节最具杀伤力的昆虫———马蜂。

马蜂,学名“胡蜂”。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它们会群起攻击,可致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可导致死亡。一个月前,厦门消防特勤一中队的战士兰杰鑫就因为处理马蜂窝时被叮,一度陷入危险。调理一个月后,昨晚他又和战友们一起出发,处理近期高发的马蜂警情。

数据显示,仅8月份,厦门市消防支队就接到处理马蜂窝报警1004起,平均每天32起,远超灭火抢险警情数倍。

现场

衣服干了湿、湿了干

很快,消防员赶到了位于镇海路的报警点,马蜂窝正挂在建行楼上的外墙上,有4个。

谢明宝有5年“斗马蜂”的经验,摘马蜂窝的工作由他承担。观察了现场的地理形势后,在战友刘强的帮助下,谢明宝穿上防蜂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强光手电、杀虫剂、蛇皮袋等物品。

防蜂服是橘色的,除了脸部用来透气的丝网外,其他地方都是密不透风的橡胶材质。

准备妥当后,其他人退到安全区域,谢明宝打开强光手电筒,摆放在远离人群的位置。“马蜂有趋光性,即便没杀光,也能确保不伤人。”谢明宝说。

放好手电筒,谢明宝带着蛇皮袋、杀虫剂爬上梯子,靠近马蜂窝。他拿出蛇皮袋,套住马蜂窝,连根拔起,装进袋子里———如果马蜂窝个头大,就要用火攻,朝蜂窝喷射杀虫剂的同时点火;树上的马蜂窝还可以水攻,用水枪将其射下,再用杀虫剂处理。

一般摘下一个马蜂窝需要3-5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因为防蜂服密不透风,身上一下子就会完全湿透。而昨晚这个马蜂窝虽然个头不大,但有些棘手,从到场到全部取下来,花了1个多小时,谢明宝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

“强度完全不亚于身着战斗服灭火。”谢明宝说。

危险

被马蜂叮咬陷入昏迷

累不是关键,关键是危险。

马蜂很“任性”,筑巢的地方可能在窗外、阁楼、门边甚至是衣柜里,这给消防官兵摘除增加了不少难度和危险。

去年夏天,在厦港一处33层住宅楼顶层窗户外,一群马蜂在这里筑巢,居民连窗户都无法打开。

赶到现场,谢明宝和战友发现,处理这个马蜂窝,唯有通过绳降进行悬空作业。而这里位置高、海风大,很危险。谢明宝在战友的绳索保护下,还是下到了33层外墙,顺利地摘下这个马蜂窝。

在老城区,阁楼夹层成了马蜂的居住地。这样的位置很难处理———木质结构,火攻不行;空间狭小,硬摘也没有地方施展。最后,谢明宝只得穿着防护服,拿着杀虫剂对着马蜂窝实施“毒攻”。几分钟下来,马蜂几乎都被消灭,谢明宝也被熏得头晕目眩。

最危险的是被马蜂叮咬。

今年8月初,特勤一中队的兰杰鑫处置马蜂窝时,一开窗查看位置,一只马蜂在他的胸口叮了一个大包。“当时就疼得弯不下腰。”兰杰鑫仍忍痛将马蜂窝清理完毕。然而,就在走出房门不到几米远,兰杰鑫晕倒在地上。

送医后医生说,兰杰鑫此前被蜇伤的蜂毒未清,如今又被蜇伤,毒性猛烈发作。经过7小时的抢救,兰杰鑫度过了危险期。

委屈

来不及处理被投诉

夏秋季节,这样的“斗蜂”场景时常上演。数据显示,仅8月份,厦门市消防支队就接到处理马蜂窝报警1004起,平均每天32起。消防官兵们有时刚摘完一个马蜂窝,还没来得及归队,又有新的求助信息来了。

白天处理马蜂窝比较危险,因此只能在晚上处理。出门处理马蜂窝前,消防官兵一般会提前联系4-5个求助的市民,但是每次处理时情况复杂多变,时间难以控制。可能处理完前面几起,后面几起就没时间处理,只能留到第二天。

今年7月底,仙阁里小区有人求助。消防官兵赶到现场,发现楼边足足有8个马蜂窝,最大的有两个篮球那么大。火攻、杀虫剂、水枪打、用袋子取……两个多小时后才处理完毕。这时,归队时间到了,当晚其他的求助只能隔天处理。

但是,投诉也接踵而至。

实际上,根据《消防法》《消防部队执勤条令》规定,摘除马蜂窝并不属于消防部队的主职。但为了市民的安全,消防官兵都会尽可能处置。由于近期求助量太大,消防官兵有时只能冒着风险白天上门处理。

“我们都会尽可能处置,但最近量太多了,没来得及处理的,希望市民能够理解。”消防官兵说。

责任编辑:陈锦娜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一小区环境脏乱无人管?物业与社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