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人物名片】

周祥光,1956年7月出生于福清,1984年毕业于福建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国家一级编剧,原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法人代表),迄今共创作上演(含发表)剧本50多部。2009年被聘为福建省文化厅特约剧作家;2010年被评为福州市首届优秀人才;2015年被评为福州市第十届读书明星。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周祥光

在福州闽剧界,今年61岁的剧作家周祥光被赞为“快枪手”,不仅出手速度快、剧目数量大,而且精品居多,甚至刚搬上舞台就被本剧种或其它地方剧种的院团“相中”而搬演。

今年,周祥光又有4个剧本分别在福清、长乐、连江、闽清排演或即将排演。至今依然坚守闽剧剧本创作一线的他,还被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返聘,负责全市戏剧创作的组织和辅导工作。他尤其注重发现和培育新人,费尽心血地帮助他们登上更高的领奖台。

走进周祥光的办公室,只见不大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摞摞材料,除了文件,绝大多数是他人的剧本。有趣的是,他的电脑键盘上沾满了灰尘,很久没有使用,鼠标一侧则摆着手写笔和黑板,“写了一辈子剧本,我还是习惯握笔的感觉,打字容易分心,灵感就跑喽。”

周祥光2016年已退休,但他执着闽剧的心放不下,现在依然规律上班,起大早坐公交,八点左右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忙碌。在周祥光的作品中,塑造的经典角色多为平民百姓,普通寻常却充满人间真情和生活趣味,传达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戏重在情,情贵在真。”他说,戏曲的美,就美在“情”字,美在独有的抒发形式上,情能融化人心,历久弥新。

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2008年,在杭州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颁奖大会,周祥光在会上发言。(周祥光 供图)

自幼爱好文学,圆梦全省首届编剧大专班

1956年,周祥光出生在福清,原“音西公社”的松潭村。福清被称为“闽剧之乡”,在农村,除了戏曲,几乎没有其他艺术性的娱乐样式。

小时候,周祥光经常去看戏,闽剧中生动的人物、故事以及舞蹈化的动作、质朴的对白、精美的唱词和铿锵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他。久而久之,他就对闽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老福州人来说,贻顺哥、甘国宝、王莲莲等戏剧人物,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周祥光记得,每当夏夜来临,他从古井台榕树下的小河旁走过,在那一堆堆纳凉的人群中,常能听见一些老人们在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不少人甚至能将“表姐弟盘答”(《甘国宝》剧中二人对唱)一字不漏、绘声绘色地演唱出来。

“闽剧迷们一说起这些戏,仿佛这些人物就是他们身边的人,剧中发生的一切他们全都亲历过。”从那时起,周祥光隐隐觉得,只有反映市井生活、贴近百姓的戏,才能引起闽剧观众的共鸣和喜爱。小学一年级,周祥光就登上舞台,在一个小节目里,穿着母亲的红裙子,演一位老太婆,那惟妙惟肖的神态至今村里人还津津乐道。

从小学到中学,文学和书法成为周祥光的最大爱好。有一次,同学借他一本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将整部小说从头到尾抄下来后,才还给同学。

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2008年,周祥光夺得曹禺剧本奖。

因为文字功底好,又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中学时,他是学校的语文科代表,作文也常被当成范文,朗读给同学们听,还张贴在学习园地里。

1974年到1979年的五年间,周祥光应征入伍当了兵,从报务员到文书,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书籍,也开始隔三差五地写点小说,发表在报刊杂志上。

而第一次真正创作闽剧剧本,要感谢福清编剧界的著名“老前辈”周宏发,指导他独立创作了第一部闽剧剧本《郑和下西洋》,领着他进入神圣的闽剧殿堂。尽管还没来得及排演,但却成为他迈入福建省艺校首届编剧大专班的“敲门砖”。彼时,该编剧班对外招生,没想到竞争异常激烈,一两百号人报考,最终只招收17人,周祥光幸运地凭借发表过的小说作品和《郑和下西洋》闽剧剧本“入围”。

三年里,福建省戏曲研究所专家和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纷纷前来讲课,为周祥光打下扎实的戏剧理论功底,也更加坚定了他走编剧的道路。1984年,他被分配到了福州市闽剧院二团,《郑和下西洋》经重新修改,更名为《三宝太监》,由二团排演,拿到省里汇演二等奖,这算是“小试牛刀”。

之后,国内兴起出国热潮。在族人的帮助下,1988年,周祥光办了停薪留职,去日本自费留学。吃苦耐劳的周祥光,在日本身兼数职、月薪过万。但两年后,他终归割舍不下对闽剧的情缘,毅然回到家乡,继续埋头创作剧本。他觉得,这才是自己该有的生活。

责任编辑:黄仙妹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周祥光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建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