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娱乐星闻>娱乐新闻
分享

过度炒作童星、" 消费 " 未成年人,有违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也容易助长 " 尽早出道、尽快成名、尽量变现 " 等急功近利的心态,传递的价值导向值得警惕。

身处互联网时代,纷繁多样的节目内容为青少年成长构建了一个特别的信息环境。对于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而言,必须更加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观众,当你看到小朋友浓妆艳抹、扮作成年人模样,在节目中 " 成熟地 " 表演,甚至大谈婚恋、金钱、时尚品牌等话题时,肯定会感到惊讶甚至不适。然而,为了吸引眼球、制造流量,一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却瞄准未成年人,大肆包装童星、炒作明星子女,甚至进行低俗调侃、成人化表演、曝光隐私等。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前不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对未成年人节目的制作、传播、监管和法律责任作了详细规定,涵盖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线上线下标准统一。新规明确了 16 条未成年人节目禁止的内容,并对未成年人参与节目制作、未成年人节目广告播出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包括不得宣扬童星效应或者包装、炒作明星子女等细节条款。这一规定将于 4 月 30 日起正式施行。

现实中,个人隐私的曝光、人格尊严受损或者参与不适宜的节目环节,都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此外,由于炒作明星子女能带来流量和关注度,预期收益更高,一些明星的子女也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过度炒作童星、" 消费 " 未成年人,有违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也容易助长 " 尽早出道、尽快成名、尽量变现 " 等急功近利的心态,传递的价值导向值得警惕。凡此种种,不仅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社会风气。

近年来,我国视听行业蓬勃发展,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精神食粮。与此同时,一些未成年人节目出现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倾向,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类节目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参与者,拥有庞大的目标受众群体,加之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群体偏向低龄化,让一些人看到了 " 市场 "。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 19 岁以下人群每天收看网络视频节目占比达 30.2%。在利益驱动下,娱乐文化工业流水线开足马力,各类童星培训学校、经纪公司、演艺公司、节目平台之间 " 配合默契 ",源源不断 " 制造 " 童星。一些节目逐渐偏离了行业规则,甚至不惜迎合低级趣味而突破底线。

从媒介伦理的视角出发,诸如儿童接触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内容、儿童与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全球范围,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是媒介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此而言,作为我国第一份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节目的法规,《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在承续未成年人保护法、广告法以及此前相关节目规定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更加注重节目内容的导向。相关规定的落实,必将有利于遏制未成年人节目呈现出的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倾向,也会对未来视听行业乃至互联网内容的管理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得到全方位保护。身处互联网时代,纷繁多样的节目内容为青少年成长构建了一个特别的信息环境,不容小视。对于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而言,必须更加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既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创新,多出品符合未成年人身心成长规律的好节目,播撒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

责任编辑:林晗枝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娱乐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AISE宝褓俱乐部开源计划发布!喜临门助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