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我知道你们找我有什么事。”面对湖北荆州警方时,杜某心里咯噔了一下。

身为国内某快递公司河北公司的收件员,杜某涉嫌利用工作上的便利,买卖公民个人信息4万余条,获利四五万元。这是湖北荆州警方初步查明的事实。

像杜某这样的人,在行业内被称为“内鬼”,而荆州警方破获的这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包括杜某,共抓获“内鬼”13人,他们与杜某同属一家公司,其中3人还是分公司中层干部。他们与中间商、非法使用者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快递公司“内鬼”叫卖个人信息 可定制买过保健品的客户信息

荆州警方查获的作案工具。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邢丙银 图近日,荆州警方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在这个黑色交易市场上,“内鬼”将获取的信息在QQ群内叫卖,一旦有买家应声,就私聊谈价成交;按照“新鲜”的程度,叫卖的信息每条2至10元不等,而非法使用者利用这些信息实施诈骗、推销等行为。

交易:QQ群内公然叫卖公民个人信息

这起案件中,杜某以其网名“小何”示人。

2016年11月,与杜某同属该快递公司湖北公司的汪某频繁登录公司客户信息系统,查询客户快递单号信息,引起了公司安保部门警惕。

“汪某是荆州一网点的仓库管理员,有较高的权限,能根据快递单号信息,查询全国所有客户的信息。”办案民警魏鹏说,他们进一步调查发现,汪某和丈夫费某共同协作,将查询好的信息通过邮箱转给了一个网名叫“小何”的人,每条信息收费两元。

通过对“小何”的调查,荆州警方发现,其真实身份为杜某,属汪某所在快递公司河北公司的员工,遂在石家庄将其抓获。

杜某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他今年26岁,工作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公司给像他这样的老员工一项“福利”:某收藏品公司每天要发往全国各地上百件货到付款的快件,他负责上门收件。

“一个卖保健品的客户知道我是收件员,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帮他弄一些客户信息,后来我知道卖客户信息能挣钱,就入了行。”杜某供述称。

杜某说,为了保护客户的隐私,公司都隐藏了电话号码,所以在他上门收件时,他只能看到快递单上的单号、客户姓名和住址,而这类信息,在买卖信息行业里的俗语叫“面单”,包含电话号码的叫“成单”。

如何将“面单”变成“成单”?由于杜某只是公司普通员工,没有权限登陆公司系统查询客户信息,于是,他瞄上了那些有权限的中高层干部。

“我们公司内部有个办公系统,可以查到全国各地员工的通讯录,我就随机打电话,打了5个,有2个同意帮忙查询。”杜某供述称,其中一个即是荆州的汪某。

有了客户信息后,如何交易?杜某交代,大体有三种模式:一是快递员将自有的“面单”通过有权限的人查询变成“成单”,然后卖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查询一条“面单”给两元,一条“成单”卖三至四元。

再有一种是,在QQ群内买“成单”,然后倒手卖给别人,从中赚差价;还有一种是,从别的快递员那里接收“面单”,然后找有权限的人查询好电话号码后,再发送给对方,每条能赚一两元。

杜某还交代,在网上能检索到相关买卖数据信息的QQ群,群里有多家快递公司的员工,经常会有人在群里“吆喝”,出售或收购个人信息,有回应后,双方再私聊、交易。此外,还有卖收藏品、保健品的中间商,主动找上门,贩卖者可根据中间商需求,提供精准的、私人订制式的信息,如那些曾买过保健品的客户的信息。

澎湃新闻从警方查获的证据中看到,一些涉案人员的电脑中,贩卖信息的文件标注着某月某日,有的还分门别类,标着“收藏品”、“保健品”;做成表格的“成单”里,清晰地记载着客户的姓名、住址、电话、购买了何种保健品,还有客户购买何种品牌的汽车、住址和电话。

荆州警方掌握的“价格表”显示,贩卖的信息根据新鲜程度,价格不等,一条近两天出手的“面单”能卖到2至3元,一些刚出炉的“成单”甚至能卖到10元一条,而那些不新鲜的快递单号则按批量打包销售,几百条信息或许一百元都没人买。

在荆州警方抓获的13名“内鬼”中,有一个名叫李某的人,他是杜某的领导,身份是一名负责系统监管的中层干部。讽刺的是,他前脚刚举报同公司员工买卖客户信息,后脚紧接着却干起了贩卖客户信息的勾当。

民警魏鹏介绍,李某在一个月卖了7000多条信息,获利1.6万元。杜某在去年一年的时间内,买卖公民个人信息4万余条,获利四五万元。

“我现在很后悔,因小失大,我做快递员一个月五六千元,做这一行没挣多少钱,却把自己弄进来了。”杜某忏悔道。

责任编辑:肖舒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漳州:密切协同强化保障 突出重点攻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