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平潭新闻
分享

狂风之中绘“巨龙”惊涛上头写传奇

大桥建设者在贯通仪式上留影。

海峡网9月27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朱榕/文 邹家骅/摄9月25日10时28分,重达473吨的钢桁梁在元洪航道桥完成精准对结,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成功合龙,现场欢声雷动,各个参建单位的建设者们挥动着手中的国旗,将心中难以抑制的自豪和激动,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这条跨海“巨龙”历史性的一跃,凝聚着近万名建设者2000多个日夜的拼搏。在大桥合龙贯通之际,记者采访了这项“超级工程”背后的建设者,倾听他们如何在“建桥禁区”书写时代传奇。

这是凝聚力量的一跃

“很高兴,吹了5年多的海风,终于把桥给修通了!”25日,大桥3标段项目部搅拌站工人王广信抬头观看礼花在空中绽放,情不自禁道。为了亲眼看到大桥贯通,他少有地离开搅拌站,从桥面俯瞰平潭海峡。

3标段项目部所在地人屿岛,原是一座无人海岛,如今岛上住的都是建设大桥的工人。王广信来自河南,到了岛上第一次见识到平潭海峡大风的厉害,狂风掀起的巨浪能将钢缆打断。

王广信和工友们吃住都在岛上,因为风浪太大,王广信很少下岛,有时几个月都下不了一次岛,一些必需品都要托同事捎回来。

风肆虐在海峡上空,夏天风吹日晒,工人脸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冬天大风则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一名工人曾因为在大风中吹太久,半边脸被吹面瘫。工人们想出一个办法,在脸上套上2层厚厚的面罩,仅露出两只眼睛。

2013年11月大桥开建,前后有近万名建设者在海上绘出这条“巨龙”。“虽然我只是普通的搅拌工,但想到大桥的贯通也有我的贡献,我很骄傲!”王广信说。

这是凝聚匠心的一跃

在贯通仪式上,付湘臣身披省金牌工人的绶带,格外醒目。“我是一路看着大桥从无到有的,大桥通了,我也成长了、收获了。”付湘臣说。

付湘臣是一名桥梁吊装工,曾创下连续吊装12根管桩的纪录。付湘臣回忆,厂家用船运来的管桩,必须要在有限时间内吊装下放,时间紧、任务赶,那次他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一个白天连续吊装12根管桩,是平时效率的2倍!“那天,我很激动,也很兴奋!”2017年,付湘臣因为表现突出,被福建省总工会评为省“金牌工人”。

“2000多天弹指一挥间,说起来很简单,但中间的困难一言难尽!”负责成本管控的3标段项目部副经理陈洪军说,因为桥位改变、外海铁路施工缺乏参考标准等原因,大桥的造价缺口很大,超出10%,但为了保证项目安全、质量和进度,项目部不惜投入,克服难题,创下了多个“第一”和“之最”,像世界最大的海上桥梁施工平台,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双臂架梁起重船“大桥海鸥”号,海上架桥机等都是为大桥建设量身定制的。

“这个项目是铁路从内陆走向海洋的标志,作为20多年的铁道建设者,我希望将来能建设更宏伟的大桥!”陈洪军说。

这是凝聚智慧的一跃

中铁大桥局3标项目常务副经理肖世波曾参与建设港珠澳大桥,2015年被调到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我在港珠澳大桥时,已经觉得项目很难、很难,来到这里之后,发现不是一个等级。这里风大、浪高、流急、岩硬,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气超300天,港珠澳大桥一年有9个月可以施工,这里最多2个月,波浪力是长江的10倍,流速相当于长江中下游洪峰期的流速,看起来平静的海面,底下却是暗流汹涌。”肖世波感叹,“‘建桥禁区’果然名不虚传。”

大桥桩基施工难度大,海底70%都是钢板岩,硬度接近钢筋,大桥航道桥采用了4.9米钻孔桩基础,是世界上桩径最大的桥梁工程桩。建设者自主研制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液压动力头钻机,可嵌入岩石下方100米。新结构、新工艺、新方法可谓不胜枚举,施工过程中建设者创新工法200多项,专利就申报了12项,成功突破“建桥禁区”。

肖世波告诉记者,这座公铁两用大桥要承载两线铁路和六线高速公路,在同类桥梁中荷载最重,为了确保桥梁在大风环境下的安全性,项目部请来全球专家进行多次抗风研究和试验,采取最可靠、保险的建设方案。全桥钢结构用量达124万吨,混凝土用量达294万立方米,其用钢量和混凝土总方量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桥梁之最,长度虽不及港珠澳大桥,但用钢量和混凝土总方量却超过港珠澳大桥桥岛隧加起来的总和,可在十级大风环境下安全运营。

“这座桥是我国桥梁建造史上的里程碑,我们已经形成了复杂海域公铁两用桥建设的成套技术。我想,将来这套技术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外海项目上。”肖世波说。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平潭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AISE宝褓俱乐部开源计划发布!喜临门助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