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霍童桃花溪:闽东独立师从这里诞生

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北上抗日整编纪念碑 范陈春 摄

霍童桃花溪:闽东独立师从这里诞生

学生们在红军会场听课。郭文辉 摄

霍童桃花溪:闽东独立师从这里诞生

红军亭 范陈春 摄

霍童桃花溪:闽东独立师从这里诞生

桃花溪村“铁军历程”景墙 范陈春 摄

宁德蕉城区霍童镇桃花溪村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地。国共合作抗日后,闽东红军更是在此地改编为新四军,集结整编集训后北上抗日。

岁月荏苒,闽东独立师的故事在桃花溪村代代流传。进入新时代,革命旧址焕发新生机,彰显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红军来到桃花溪

离桃花溪村不远的山头上,一条长四五公里的战壕在密林中蜿蜒。至今,村子里依然保存着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人的旧居。

在这里,闽东红军经历了无数次壮烈的战斗,数千名红军游击队指战员勇往直前,在创建、保卫闽东革命根据地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如今,一座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矗立在村子山脚下。走进展陈馆,每张照片、每件物品,都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深山岩洞是我们的房,青枝绿叶是我们的床。草根野菜是我们的粮,共产党是咱的亲爹娘。哪怕敌人再‘围剿’,头断血流也不投降!”这是革命时期在桃花溪村传唱的红军歌谣。

1928年,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决定发展闽东革命、创建红色区域,革命星火,燎原闽东。

1931年,颜阿兰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到霍童开展革命活动,秘密成立了宁德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五人党小组。1933年,“霍童暴动”打响了宁德县工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桃花溪群众纷纷加入武装斗争、支援革命的行列,桃花溪成为坚强的红色堡垒。

1934年9月下旬,根据中共闽东临时特委的决定,叶飞到连江带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十三团到宁德桃花溪集中,同时,位于福安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二团和寿宁的闽东红军独立营也到达桃花溪;9月30日,聚集在桃花溪的闽东红军战士于霍童支提山上的支提寺正式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标,下辖3个团,共1600余人。

十八年红旗不倒

闽东红军独立师的成立,推动了桃花溪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至1935年2月,桃花溪成立了中心党支部,下辖41个农村党支部,共有160多名党员。

桃花溪也成为宁德县委二区的联络中心。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信、收情报,做好各项安全保密工作;协助红军挖战壕、救伤员、打草鞋、制军服,确保红军队伍的作战及日常生活需要。

如今的桃花溪村还留有众多旧时红军部队遗址,可见当时,红军与桃花溪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提出“和平谈判,合作抗日”的主张,但国民党福建当局依然派重兵“追剿”红军闽东独立师。

1937年8月19日,叶飞、陈挺率领独立师一纵队,在距离桃花溪不远的洋中镇亲母岭一举歼敌一个加强连,迫使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协商国共合作北上抗日。

同年10月,闽东独立师1300多人集中桃花溪整编,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于2月14日,在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的率领下从屏南双溪、棠口开赴苏皖抗日前线。

桃花溪村随军北上14人,其中7人牺牲在抗日战场,根据地留下71名党员,21名游击队员坚持在桃花溪开展地下工作。

1942年11月15日,国民党107师“搜剿队”再次来到桃花溪搜捕游击队。200多名群众被押至祖厅,面对国民党军队架起的机关枪和严刑拷打,无一人屈服,无一人叛变,始终不曾透露游击队踪迹。

据统计,桃花溪地区有126人参加革命,在各次战斗中牺牲及被敌人惨杀的有34人(其中评为烈士13人,在“霍童惨案”中遇难的有11人),解放后有57人被评为“五老”。

直到如今,桃花溪村还保留着一项传统——不在农历五月廿三操办喜事。因为当年有13名桃花溪人为保护红军转移,在这一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桃花溪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革命事业不畏艰险,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闽东革命的壮丽篇章,赢得了“十八年红旗不倒”的赞誉。

叶飞曾在回忆中提及,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宁德的梅坑及桃花溪地区是党和红军值得完全信赖的红色堡垒,是为党和红军遮风挡雨的屏障,是休整歇息补充能量的“加油站”。那里的人民群众不怕牺牲,支持革命,为闽东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菜鸟诉多多买菜背后:为什么受伤的总是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