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原标题:厦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凝聚“绿量”惠民生促发展

厦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凝聚“绿量”惠民生促发展

厦门将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图为山水相融、绿意盎然的厦门城区。

厦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凝聚“绿量”惠民生促发展

马銮湾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取得成效,带状公园成为市民乐享绿色生态的好去处。

厦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凝聚“绿量”惠民生促发展

厦门四季有花,一季一景。

厦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凝聚“绿量”惠民生促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厦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凝聚“绿量”惠民生促发展

在筼筜湖,白鹭与人和谐共生。

厦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凝聚“绿量”惠民生促发展

上李水库改造成为公园,依山傍水,适合市民前去亲近自然。

海峡网讯(厦门日报记者吴海奎 本版图/本报记者张奇辉 王火炎 黄少毅 张江毅)又是一年春风绿,今年春来绿更浓。今天,我们迎来了全国第41个植树节。

三月的厦门,繁花吐蕊,春色满城。放眼望去,绿色在城乡深度蔓延,美丽在沃野缤纷生长。在马銮湾新城,通过生态修复,从盐碱地上建起来的首段带状公园,海风轻拂,草木初萌,公园融入了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即使下雨天,走在园内也不容易湿鞋。而在岛内的万石山北麓,新开放的上李水库公园,依山傍水,野趣横生,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亲近自然的“网红”景点。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坐拥山海湖岛等良好的生态自然禀赋,厦门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提出的“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的嘱托,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的生动赞许,犹在耳畔,不断激励着厦门人奋勇前进。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生态园林城市是在园林城市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阶段,是城市建设和管理进入生态文明新时期的一种先进模式。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市政园林局等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劲干劲,开展创生各项工作,并以创生为抓手,补齐短板,加快完善园林绿化和市政设施,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新一轮发展格局中,推动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以绿为美 持续打造“怡人的绿”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如今生活在厦门,推窗望绿、行路见荫、移步异景。绿色,已经成为美丽厦门的底色。

不过,厦门的绿,并非与生俱来。据厦门市园林植物园荣誉主任、85岁的陈榕生回忆,三四十年前,厦门的园林绿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市区内几乎看不到成片绿色,行道树的品种也仅有四五种。“那时候,很多人还上山砍柴烧火、开山取石,岛内的几座山,都成了‘癞痢头’。”陈榕生说。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注意到乱砍滥伐现象后,迅速作出部署,及时遏制了这些乱象。他说:“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习近平在厦门工作期间,还主持编制《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建设,厦门绿化事业逐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1996年,市人大就制定了绿化条例,这是厦门获得特区立法权后,最早颁布的法规之一。厦门持续开展造林绿化,不断加大投入,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衣,一条条道路,成为绿带。1997年,厦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3年,厦门在全省率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些都成为厦门人引以为豪的绿色招牌。

2016年,厦门遭遇超强台风“莫兰蒂”的重创,园林绿化首当其冲。厦门人的爱绿护绿意识,在那一刻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无数厦门市民走上街头、走进公园,参与扶树、救树,最大程度地抢救了厦门的绿化成果。

按照“恢复+超越”的要求,在灾后的精细化提升下,厦门被台风刮走的“颜值”重新上线,并刷出新高度,提升后的街巷甚至更加楚楚动人,新家园处处充满“绿意”“诗意”。

近者悦,远者来。怡人的“厦门绿”,已然是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厦门的“魅力值”。

以民为本 家门口公园越来越多

在厦门,逛公园,是许多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高品质的公园,建在了市民的家门口,岛内岛外的公园布局,更加均衡。

每天傍晚,家住海沧新阳的陈梅英都要去新阳大道旁的马銮湾带状公园散散步。“以前,整个新阳都没有一座像样的公园,要逛公园,只能到海沧生活区或者厦门岛内。”陈梅英说,“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公园,实在太幸福了。”

马銮湾带状公园是马銮湾新城开发建设的重要公建项目,2018年,公园的首段建成开放。四季花林、景观性干沙滩、彩色透水路面、船型观景平台……公园高颜值的景观、人性化的设施吸引了许多市民的目光。“不仅周边居民爱来这里逛,很多岛内居民也特地跑过来游玩。”公园管理方说。

厦门寸土寸金,却舍得拿出好地块建公园。上世纪90年代,筼筜湖湖心岛避免了大规模商业开发,而是建成白鹭洲公园,成为当时厦门最大的全开放广场公园。位于海沧大桥桥头堡的大屏山,原本规划成星级酒店,不过,这块项目用地却与生态控制线产生了矛盾,最终,厦门选择生态优先,将其建为郊野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据统计,目前,厦门大大小小的公园有近200个,按照规划,未来几年还将增加到300多个。

2018年9月,任职于厦门一家银行机构的李文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仙岳公园“市民园长”。担任市民园长后,李文来每天下班后就到公园里走走看看,参与公园园容园貌、安全秩序的管理工作,他还吸纳了一批热心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公园管理。

“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评”的治理理念,在“市民园长”模式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自2016年南湖公园率先选出“市民园长”后,厦门已经有6座公园推行这一管理模式,公园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绿色低碳健康的慢行方式,受到市民的广泛青睐。厦门顺势而为,大力开展慢行系统建设,先后建成了天马山绿道、海翔大道绿道、新阳大道慢行系统、同安东西溪慢行系统等。

全长约23公里、串联起本岛“八山三水”的健康步道,备受市民期待。今年,厦门将大力推进该项目的建设,确保今年10月全线建成投用;此外,厦门还将推动实施本岛西海岸滨海慢行道景观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慢行系统,让市民更有获得感。

修复生态 做好“显山露水”大文章

水清岸绿、白鹭成群、繁花似锦的筼筜湖区,是厦门的“城市绿肺”和“城市客厅”,不过,在三四十年前,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围海造田行动,筼筜湖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周边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区,水质急剧恶化,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1988年 3月 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了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打响了厦门整治环境污染的一场大硬仗。会议明确建立综合整治机制,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

30多年来,厦门始终按照20字方针,对筼筜湖进行了四期大规模的整治,筼筜湖湖区生态平衡已得到修复,从臭水湖变成“城市客厅”,成为市内一颗绿色明珠、群众喜爱的文化休闲中心;湖区周边也成为厦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广大市民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

筼筜湖的生态治理成功,是厦门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的一个片段。2017年,厦门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之后,设立“城市双修”项目55个,通过实施“城市双修”试点,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市民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地方越来越多。

2017年,厦门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开展流域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发源于天竺山的过芸溪,是海沧的母亲河。过去,由于污水乱排,河道乱占,造成流域水质差,还严重影响防洪排涝能力。过芸溪生态修复改传统的“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经过整治,如今的过芸溪,河道宽阔、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一条原生态的绿色安全水系。目前,厦门岛外9条溪流的生态整治和保护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厦门多山,境内主要有山峰124座,历史上受损山体32处,总面积约303.62公顷。目前,厦门已完成破损山体生态修复28处,修复面积约288.92公顷,修复成果维护保持率达95.2%。

厦门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是城市的宝贵资源。厦门海洋生态发展历程中走过的每个阶段,无一不被打上了深深的“生态”烙印。近20年来,厦门大规模清退水产养殖,东西海域整治面积达160平方公里,累计修复岸线30公里,实施4条海堤开口和海域清淤,种植红树林近60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大规模整治工程,“先天不足”的部分海域环境已得到显著改观。

先行先试

提升城市承载力宜居度

每天早上7点多,湖里翔鹭花城三期的孔阿姨总会准时提着两袋垃圾下楼,一袋是厨余垃圾,一袋是其他垃圾,随后分别投放到绿色和橙色的垃圾桶内,对她来说,这已经成为日常习惯。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却事关人居环境的改善,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近年来,厦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目前,厦门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0%以上,参与率达80%以上。

在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的同时,厦门也不断完善环卫设施,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目前,厦门已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厨余垃圾处理厂、有害垃圾处理厂、大件垃圾处理厂等多种设施组成的分类处理体系。今年底,东部(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将建成投用,届时,厦门有望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同时,通过焚烧垃圾,还能产出更多的绿色清洁能源。

地下综合管廊,是筑牢城市里子的民生工程,有利于保护供水供气供电等“生命线”。作为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厦门通过三年的努力,已超额完成试点任务,试点区内完成土建廊体29.23公里,完成入廊管线总长423.20公里,2018年11月,在住建部、财政部组织的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绩效评价中,厦门再获第一,实现了“三连冠”。

海绵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在城市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及水资源问题的新方向,是探索如何共建生态文明宜居家园的新途径。2015年,厦门获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三年多来,厦门坚持全市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治理内涝积水、消除水体黑臭、改造老旧小区、建设海绵公园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明显增加。

作为全国“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唯一的副省级城市,2017年,厦门市政府颁布政府规章《厦门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管理办法》,构建了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管理协同平台,实现建设项目、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信息,以及环保、海洋、林业、水利等部门规划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实现各部门业务的协同办理。

创新机制

推动行业管理上新台阶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进步的源泉。近年来,厦门市市政园林局进一步厘清行业发展思路,注重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创新,行业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正在不断显现。

围绕绿化“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的问题,按照“国内一流、一路一景、一城一色”的总体要求,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导则,结合《厦门经济特区园林绿化条例》相关条款要求,制定完善绿化标准规范、考评机制和平台。

诚信激励、失信惩戒。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出台了《厦门市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与《厦门市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操作细则》,建立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平台,对全市500多家园林企业实施信用评价,主导开展信用评价的实施。

建立城市道路绿地养护专项考评机制。出台了《厦门城市道路绿地养护专项考评办法(暂行)》,委托第三方对全市主次干道的绿化进行考评,实现道路绿化巡查工作的系统化、独立化和常态化,建立权责统一、分工明确、管理规范、反应迅速、监督有力的绿化养护监督管理制度,以专业化考评促进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再上新台阶。

创新推动市政园林立法工作。2017年以来,《厦门经济特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厦门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和《厦门经济特区园林绿化条例》先后颁布实施。其中,《厦门经济特区园林绿化条例》被称为“厦门史上最严的园林绿化指标控制条例”,规定了永久保护绿地制度,建立景观效果评价制度,实行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负责和责任追溯制度、园林绿化考评考核制度等,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的制度设计和监管,为行业管理提供了抓手,为在新起点上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背街小巷是城市管理的神经末梢,其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出台办法,对背街小巷卫生保洁进行专项考评,由过去以“看”为主——凭直观感受来评价,变成了“过磅称重”“以克论净”的方式,根据考评结果实行奖优罚劣,背街小巷市容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的厦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城市承载力宜居度持续提升。厦门,正朝着成为国家生态花园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进。

亮彩

数字

43.59%

近年来,厦门大力开展“绿化、彩化、花化、文化、变化”建设,推进“四边”绿化、推广立体绿化,持续打造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厦门建成区绿地率从37.34%提升至40.92%,绿化覆盖率从41.84%提升至43.59%。2018年,厦门颁布了新的《厦门经济特区城市园林绿化条例》,为推进园林绿化事业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49061亩

2018年全市完成营造林面积49061亩,完成省政府下达年度任务27450亩的178.7%,其中:植树造林面积18421亩;森林抚育面积30640亩。

2018年全市完成义务植树工日数81万个。在义务植树月期间,厦门各区各部门开展了一系列义务植树绿化活动,倡导全民参与国土绿化,掀起了全社会植绿爱绿兴绿的热潮,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回眸

2018

厦门绿化“成绩单”

(一)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8年,厦门扎实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各项工作,经过努力,已基本达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相关考核指标要求,2018年9月30日省住建厅向住建部报送了厦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推荐函及有关申报材料。

(二)全面开展宜居环境绿化建设。2018年全市新建及改造提升园林绿地面积532公顷,完成49.2公里绿道建设。完成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城市公园,城区街头小绿地、立体绿化、城市片林。完成第二轮园林绿化提升,完成岛内15座天桥三角梅绿化彩化。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圆满完成了全省第六届菊花展。做好厦门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集美大学百年校庆等重要活动的绿化彩化氛围布置,充分展示厦门“高颜值”景观效果。

(三)大力推进建设。新建新阳大道带状公园(马銮湾带状公园)、美峰生态公园、环东海域滨海带状公园、鼓锣公园水系下游段河道公园等,改造提升雪樵公园、宁宝公园等,推进同文顶社科文化园、厦大一叠书雕塑及周边绿化景观等小游园、街心公园建设。

(四)超额完成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任务。2018年全市完成营造林面积49061亩,完成省政府下达年度任务27450亩的178.7%,其中,植树造林面积18421亩,森林抚育面积30640亩。

(五)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查验收。2018年,厦门积极对接上级林业部门,整理上报自查报告与复查台账,经过专家综合评审,于2018年11月份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查验收,再次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复查的城市。

(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2018年全市完成义务植树工日数81万个。在义务植树月期间,市四套班子领导、各区各部门开展了一系列义务植树绿化活动,倡导全民参与国土绿化。同时,厦门还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展望

2019

厦门绿化重点工作

2019年,厦门全市绿化工作将继续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道路绿化建设,打造“高颜值”的厦门绿化景观,迎接国家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评审与验收。

(一)推进绿化依法管理。制定《厦门经济特区园林绿化条例》相关的配套政策,使行业管理有法可依,推动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绿化信用评价工作,同时开展新一轮的信用等级评定。

(二)持续做好宜居补短板。充分利用边角地、街头小绿地建设社区公园和小游园,重点推动健康步道等慢行系统建设,分批实施林相改造,串联山、水,使城市更宜居。

(三)推进“双千亿”工程。指导各区各单位生成谋划新的绿化项目,重点推进环东海域新城、马銮湾新城、翔安南部新城等片区绿化建设。

(四)继续推进公园建设。推进集美区蔡林社区公园、西滨公园、杏北公园等社区公园以及与小游园、街心公园的建设提高。同时,加强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

(五)持续做好精细化养护。实施道路绿地养护专项考评,将养护关键环节如施肥、修剪、除杂、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落到实处,对道路绿化养护效果优良的一线养护工人给予奖励,巩固和提升园林绿化景观效果。

(六)统筹城乡绿化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保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实施“百城千村”绿化美化宜居工程,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和省级森林村庄,努力打造城乡优美宜居环境。加强乡村古树名木保护,因地制宜建设古树小公园。

简介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被称为升级版的“国家园林城市”,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组织评审和授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水平的提升、城市为民服务水平的提升,考核评估指标也更为严格。

厦门于1997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9年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并写入2018年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厦门已于2018年9月向住建部报送了有关申报材料。

今年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评审年,也是创建工作最关键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厦门创建的各项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中,争取在今年底通过住建部综合验收,成为福建省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BROMPTON JUNCTION福州东百中心全新开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