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中秋博饼文化节首站走进杏林大学康城 鏖战1小时出了8个状元

昨日的大雨挡不住杏林大学康城读者市民博饼的热情。(图/见习记者林铭鸿摄)

中秋博饼文化节首站走进杏林大学康城 鏖战1小时出了8个状元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鏖战,1号桌的读者叶小庄女士以五子带四成为最后的赢家,拿走了状元奖品——格力电饭煲。

中秋博饼文化节首站走进杏林大学康城 鏖战1小时出了8个状元

让家里的“招财童子”也来博一把。这个3岁的小男孩博出了五子带二。

【预告】

今日博饼

●时间:8月29日(周一)14:30-17:00

●地点:江浦南里小区(江头中心小学对面)

明日博饼

●时间:8月30日(周二)14:30-17:00

●地点:金榜东方巴黎(金榜路140-142号)

温馨提醒:1.已提前订报领取参赛卡的读者,请带好参赛卡和订报发票,两者缺一不得入场;

2.如遇恶劣天气,该场次取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纵然风雨交加,依旧挡不住读者博饼的热情,清亮的骰子声在红帐篷下频频响起。昨日下午,2016厦门中秋博饼文化节社区巡回赛首站走进杏林大学康城,虽然活动开始前突降暴雨,但仍有很多读者市民撑伞前来参加博饼活动。

因为强降雨,原计划于昨日14时30分开始的博饼活动,不得不推迟。然而,许多读者和亲朋好友,早早地撑着伞来到活动现场。14时40分,博饼活动正式开始,清脆的骰子声顿时此起彼伏。

雨越下越大,但博饼活动现场火热的氛围逐渐达到高潮。随着最后一轮的结束,2号桌的陈女士和丈夫率先拔得头筹,获得了全场第一个状元。四红带六,一掷定音,陈女士带走了状元奖品——格力电饭煲。“今天的雨下得很大,但是我们两点钟就骑着摩托车赶来了!”她开心地说,以前他们就参加过博饼活动,也曾经夺过状元,没想到,今年又有好运来。陈女士的老公将电饭煲奖品放到摩托车上,笑着对记者说,他最爱看厦门日报的时政新闻,能了解国内和厦门本地的很多政策和信息。

当最后一个状元尘埃落定时,老天仿佛也感受到了读者的喜悦,持续数小时的强降雨渐渐变小,天也放晴了。参加博饼的读者沉浸在博饼的喜悦中,许多围观的市民也跃跃欲试,想要参加博饼活动。对此,市民沈先生不无遗憾,因为最近太忙没看到订报博饼的消息,他表示,接下来如果有时间一定来参加厦门日报的订报博饼活动。

【花絮】

最漫长:鏖战一小时,出了八个状元

一张博饼桌上可以掷出八个状元!昨日,1号桌的读者使出洪荒之力,状元好似突如其来的密集雨点一般纷纷出现。从最初的四红带八,到最后锁定胜局的五子带四,七位读者先后掷出了八个状元。

然而,状元易得,对堂难求,当全场仅剩一盒“厦门记忆组合”礼盒,也就是对堂的奖品时,持续近40分钟的持久战开始了。男女老少轮番上阵,愣是没能掷出对堂来。相反,状元却不断被掷出,格力电饭煲的归属也不断易主。

随着最后一个对堂被博走,最终,读者叶小庄女士以五子带四成为最后的赢家。“今天虽然下雨,但是不管什么天气,我每年都会来参加博饼的。”叶女士告诉记者,订阅厦门日报近八年来,自己也曾经博到过状元,但是从来没有一次像这样经历了一个小时的鏖战。

最神速:只用十分钟,三岁男孩建功

与1号桌漫长的状元争夺战相比,3号桌显得效率奇高,开博5分钟后,原先堆积如山的博饼奖品就被席卷一空,状元、对堂都已名花有主,四进也少了一半。随后,又过了5分钟,3号桌就博出了状元!

这桌来博饼的小朋友比较多,当一位年仅3岁的小男孩,在母亲怀中用小手掷出五子带二的时候,全场沸腾了。同桌的其他参与者也不禁拍手叫好,小男孩的母亲非常开心。

这位3岁小男孩的父亲洪银望,抱着状元奖品电饭煲说,自己算是厦门日报的新读者,订阅报纸才两三年左右,“但是,现在我已经养成了和家人一起分享报纸新闻的习惯了,尤其是我自己最喜欢的财经新闻和体育新闻。”

【优秀发行员故事】

集美站发行员周育辉:满足读者订报需求 发行员要“多走路”

“这么大的雨,一开始我还以为不会有很多人来,没想到读者订报博饼的热情还是很高的。”周育辉告诉记者,他觉得这正是厦门日报影响力的体现,“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报纸有很多读者。”记者见到周育辉的时候,他正在2016厦门中秋博饼文化节社区巡回赛首站——杏林康城博饼现场的场边坐着。这是他的“主场”,他早早地就来了。

自2005年加入厦门日报发行员队伍以来,周育辉从事发行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那一天我站在未来海岸的订报现场,看到前来订报的人排起长龙,当时我觉得不可思议——这到底是家什么样的报纸,吸引了这么多人抢着订?!”当时订报现场热火朝天的场面,震撼了周育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正是周育辉对厦门日报的关注,后来一个偶然的契机,让他加入了发行员的团队。出于对他的信任,当年,报社派他去发行量并不理想的集美站,期望他能让集美的发行工作有所转机。

初到集美发行站,周育辉没有盲目地投入发行工作,而是先仔细分析发行不畅的原因。他走上街,进社区,用双脚去丈量,用双眼去观察。很快,他发现了其中的原因。“一直以来我们都满足于等人上门订报。其实很多市民都有订报需求,我们应该‘多走路’,主动找他们,怎么能是等别人找我们呢?”于是,周育辉开始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和下乡订报活动,工作第一年,集美区订报数就出现质的飞跃。

十多年来,周育辉并不满足于只关注发行工作。连年零“二次投诉”的记录,是他身为优秀发行员的自豪之处。“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我只是在每次接到投诉上门解决的时候,先补一份报纸给订户。”周育辉告诉记者,很多读者投诉,就是因为报纸迟了一会儿送到,所以,先及时送上报纸,表达的是对订户的重视。同样的,他也会和投递员及时沟通,了解他们为什么没法及时送到。“后来,我给所有投递员都印了名片,这样订户就能和投递员直接沟通了。”

责任编辑:周冬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建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