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千年古城传文脉 有福之州展新颜

福州市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三山鼎峙,两塔耸立,绿水长流。

7000多年历史积淀和2200多年建城史,孕育了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理念,推动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探索实践,为延续闽都文化的“根”与“魂”奠定坚实基础,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一张蓝图绘到底。30多年来,福州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如今,我市已形成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让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熠熠光芒,为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文化滋养,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福州:千年古城传文脉 有福之州展新颜

三坊七巷。记者 林双伟 摄

人的力量——

提升全民意识

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三坊七巷北隅,林觉民故居门前,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两块石碑。

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块市文物保护碑上,曾出现大大的“拆”字。上世纪80年代,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正值城市建设兴盛期,“开发”与“拆建”热情高涨。

1991年3月,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林觉民故居召开。

“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会上一锤定音。

变“拆”为“修”,古厝新生。

“很幸运生活在坊巷,作为原住居民,我应该让更多人认识这片历史文化街区。”在三坊七巷生活了72年的“老福州”陈永健,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了家园从“岌岌可危”到“修复重生”的变革。

作为三坊七巷第一批志愿讲解员,陈永健以充满“虾油味”的讲解方式传播坊巷文化。30多年过去,他始终感念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坊七巷的保护。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福州是林则徐的家乡。曾几何时,林则徐在当地的房舍等遗迹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有人给新闻媒体去信,反映林则徐故居和墓地保护存在问题。

习近平到福州任职后不久,便到林则徐纪念馆了解遗迹保护情况,此后连续几年都参加并主持林则徐遗迹修复和保护工作的专题会议。

1995年6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出席林则徐铜像揭幕仪式,动情地说:“今天我们故乡人民竖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牢记谆谆嘱托,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更加珍惜身边的文化遗产。

生于梁厝、长于梁厝的民俗专家梁振榕,积极为梁厝修复方案出谋献策,回忆老建筑原有格局,讲述古厝主人的故事。如今,这个“都市最美村落”已芳华初绽:四季花开的田园、历史悠久的村落、错落有致的古厝……梁振榕欣喜地说:“儿时的梁厝回来了!”

林则徐系列遗迹、柔远驿(琉球馆)、林觉民故居、邓拓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关心修复的一大批文物建筑,现在都成了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和城市亮点。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好先辈栖居的古建筑,还需传承好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

在鼓楼第五中心小学禅和曲传承基地,古老的禅和曲通过音乐课传唱校园。作为禅和曲传承人,年过八旬的福州三山民乐团团长陈森钟情禅和曲60多年。陈森介绍,禅和曲是极具福州地方韵味的民间音乐,已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古老的禅和曲正在新一代民乐人手中发扬光大。

提高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鼓浓教育宣传氛围。近年来,福州市积极举办文化遗产知识讲座、摄影展、民俗活动展演等,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活起来”;注重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在全市82所非遗传承示范中小学,推广闽剧、福州评话等28项传承活动,每年吸引约18万人次学生参与;注重打造研学实践平台,推出“把古厝记忆带回家”系列研学课程和主题研学活动。

2021年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7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拜访闽江学院,就共建世遗教育平台进行初步洽谈,并商讨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福州市人民政府和闽江学院的三方合作备忘录,奠定合作基础。

“从保护文物本身,到提升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视作同等重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我们的智慧和财富。”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说。

在福州,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文化遗产保护行列,汇聚起保护传承弘扬闽都文化遗产的强大力量。

街的兴旺——

保护利用并举

历史文化街区成网红打卡点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0年前,习近平应邀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时,这样写道。

岁月流逝,情怀如一。

2021年3月24日下午,正在福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再次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牢记嘱托,笃行不怠。

我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意保存历史文化和古城风貌,创新建立历史文化遗产分类保护机制,制定“全域推进、分类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的保护工作策略。

一座座福州古厝在修复后被活化利用,成为弘扬闽都文化的“窗口”;一个个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点立碑、挂牌保护,留住福州城市记忆;一处处历史文化街区以静态展示和动态体验方式,展示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新风貌。

悠扬婉转的丝竹声萦绕于古朴典雅的水榭戏台,台上演员如泣如诉,台下观众如痴如醉。今年“五一”假期,闽剧、伬艺等一系列福州地方戏曲在三坊七巷上演,让人们乐享“福”文化免费大餐。

每逢节假日,三坊七巷总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互动体验活动,仅2021年民俗展示、文化演出等活动就达1500多场,全年接待游客1490万人次。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我市在做好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品质提升。当年被“保下来”的三坊七巷如今“火起来”了,朱紫坊、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人气也是持续高涨。朱紫坊街区业态的布局从文化类到休闲类,都能看到福州漆艺的影子,成为领略福州摘得“中国漆艺之都”荣誉的最佳打卡点。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美称的上下杭,经过保护修复,旧貌换新颜,历史底蕴与时尚气息交相呼应,街区里茶馆、咖啡馆、文创小店林立,续写新的篇章。

我市还以“寻找老城记忆、传承历史文化、展示古城风韵、塑造福州特色”为目标,在各县(市)区打造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让人领略福州“最美村落”风采;鳌峰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让人尽览状元文化之魅;南公河口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让人尽享海丝朝拜民国风情……

两段意向性展示的城墙,一左一右,静静卧在空阔的广场前。明媚的阳光,倾泻在斑驳的墙体上。

这里,就是新店古城遗址,位于晋安区新店镇古城村。尽管两段城墙属于后期意向性展现的标识,但站在墙根下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厚重、沧桑。

新店古城是闽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福州根之所在、源之所系,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2001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新店古城遗址被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翻开古城遗址保护的新篇章。

2021年底至2022年初,为期近一个月的星空音乐节在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上演,户外7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闽都标识度与国际化表达的殿堂级剧目,15场公益惠民活动,吸引线下线上超2000万人次观看。

新店古城遗址从发掘到保护、从保护到提升、从提升到服务社会,一路走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持之以恒做好新店古城遗址保护工作,让这一有正史记载的福建文明发端,焕发出新活力,绽放出迷人魅力。

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历史文化街巷、遗址公园……一张张古色古香、底蕴深厚的城市名片,让人们看到有历史、有记忆、有乡愁、有文化的多彩福州。

城的方向——

放大“后世遗”效应

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从保住一条巷,到珍视一座城。行走在坊巷、街区、古城遗址公园,穿越古今,人们更加感佩当年城市管理者的远见和魄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开创了文物保护工作“四个一”机制:设立一个局(成立福州市文物局)、组建一个队(成立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颁发一颗印(确定城建项目需经文物部门盖章同意)、拨付一百万元(年度文物保护经费从8万元增至100万元)。

这,奠定了福州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坚实基础,也激励着全市上下始终怀着特殊感情、特殊责任,高度重视古街古城保护,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

每天一上班,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工作人员就登录“福州市‘多规合一’协同工作管理系统”,查看城建项目涉及文物情况并及时给出意见,报审后出具文物部门会商意见,并上传平台。城区不可移动文物落点分布图,涵盖我市城区17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说:“这是我市在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创新的一大举措。”

为适应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需求,去年12月15日,《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正案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施行。修正后的《条例》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体制、保护内容、保护制度、分类保护、社会化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市名城委负责人表示:“《条例》的修正,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守正创新,科技赋能。福州还运用数字化手段,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看,这就是福州历史建筑一张图。”市名城委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福州历史建筑规划管理系统,只要输入建筑名称,相关建筑档案马上就能调出来。通过搭建该系统,我市实现对福州市历史建筑及普查成果信息化,并通过系统移动端开展数字化巡查工作。

古厝保护用上高科技。我市在测绘建档工作中,应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手段,建立古厝的三维档案,为古厝修缮、保护、监测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有力推进古厝精细化管理。

世界遗产是人类创造性智慧的杰作,通过对世界遗产的申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其价值,让人们更加热爱它,从而促进对世界遗产的保护。2021年10月30日,福州市申报世界遗产专家论证活动举行,来自省内外的申遗专家通过现场考察评估、专家论证会等方式,对我市拟申报世界遗产的相关项目进行调研论证。

“选取福州具有中国代表性和世界独特性的文化遗产,推荐申报世界遗产,有利于福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华教授表示。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福州持续放大“后世遗”效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让这座古韵悠长的城市绽放新的光彩,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民不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 记者 金麦子 黎伦俊 吴晖 林榕昇 )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交警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终生禁驾名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