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连江:小鱼市为农旅融合大文章添彩

摊主林家康(右二)向城里来的客人介绍自家的海蛎。本报记者 池远摄

福州日报记者 林文婧

“这个季节的海蛎肥美多汁,带壳1公斤批发价4元。”前日,连江筱埕镇蛎坞鱼市的一个摊位里,摊主林家康一边和11名女工挑拣海蛎,一边向客人推销。再过一会,这些精挑细选的海蛎将进入福州市区。小摊里满是丰收的喜悦,摊位正前方,宽阔的滨海大通道上出游车辆不时驶过。

前日,记者一行驱车近1个小时从福州市区到连江定海湾,经过布袋澳大桥前,路旁的蛎坞鱼市吸引住大家的目光。显眼的招牌和渔民质朴的装扮及叫卖是吸睛点,绝佳的地理位置和干净整齐的售卖环境也充满“网红风”。

“别看它外壳有泥水,打开后肉特干净。我现在每天带过来一吨,批发给各大烧烤摊、餐饮店,很抢手。”每年的5月到9月,来自晋安新店市场的批发商方元潮,都会找林家康采购。他只是林家康的老主顾之一。“我们的海蛎养在对面的定海湾,最多的一天能卖出去2.5吨,最远还卖到湖南呢!”林家康得意地说。

在蛎坞村,像林家康一样,尝到鱼市带来甜头的渔民并不少。蛎坞村村干部陈家明告诉记者,作为连江海蛎集散地之一,鱼市自去年初投用以来,40余个摊位日均营业额在两万元左右,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还成为游客滨海之行的打卡点。新冠疫情发生前,筱埕镇日均游客量约3000人次,周末和节假日更是达到1万人次。游客赏筱埕海景,必经这条滨海风光公路,也总爱随手买些海鲜回去。有些游客则是特地到这个市场采购海产品,旅游反而成了“附属品”。

渔民们腰包鼓起来的背后,藏着筱埕镇党委政府和蛎坞村村两委下大力气整治鱼市环境的努力。据了解,鱼市落地前,靠海吃海的村民为了谋生,在滨海大道两侧及景点周边支起一顶顶颜色各异的帐篷,售卖海蛎、海带、虾、蟹等海鲜。由于没有规范管理,摊位上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不说,不少村民为了抢占地利,不顾自身危险,将摊位直接摆在主干道上。

如何在保证渔民收入的前提下,让杂乱无序的环境得到提升?经镇村干部充分研究讨论,并征求村民意见,2019年初,占地1500平方米的蛎坞鱼货集中交易市场落地,设置地下污水管网,并统一布设垃圾回收点,保洁人员每天早晚两次前来清理。

“现在不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且有效遏制了镇区流动摊点无序经营、占道经营、高价宰客等现象,游客越来越多,回头客也越来越多。”筱埕镇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统一规划蛎坞鱼市,他们还同步规划了蛤沙村的鱼市。如今,两个村的鱼市日均营业额达3万余元,带动近300名村民就业。由于是利用村集体土地,每个摊位收取一定的租金,也增加了两个村的村财收入近50万元。

“以前除了卖海蛎还得出门打零工,每年也就赚一两万元。现在靠着这个摊位,招收的女工越来越多,工资开出去不少,一年下来,还能剩个五六万元。”林家康美滋滋地说。更令他和村民们高兴的是,随着蛎坞鱼市名气渐长,高品质的海鲜也卖出了好价格。

记者了解到,下个月,筱埕金沙鱼铺将建成,用于整合定海湾山海运动小镇景区周边移动摊点,正式投用后可新增摊位31个,新增就业70人左右。10月初,定海渔汇和筱埕海鲜大排档等“夜色经济区”也将陆续投用,通过培育海产品竞拍、海鲜美食、夜色排档、休闲酒吧、特色民宿等新业态,营造夜间餐饮娱乐消费氛围,拉动夜色经济消费,助力筱埕实现产业多元发展。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扬帆海外,“福宁”号这“帆”是怎么制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