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这位八闽流行病学泰斗走了 她曾参与遏制甲肝流行

1947年,易应南(左一)与中央大学医学院同学。

海峡网4月15日讯 (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文 通讯员 韩子青 供图)与《青春之歌》中林道静有着相似经历的传奇学人易应南,4月10日上午11时在持续高烧中走了,享年94岁。

昨天上午,福建医学界送别这位八闽流行病学的泰斗,她的学生、病人亦闻讯赶来送她最后一程,哀乐低回,泣声连绵。

黎明前最黑暗时期入党

1925年8月19日,易应南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富裕家庭。一心向学,一路都是尖子生的易应南,高中毕业被学校保送至浙江大学,但立志学医的她执意跋山涉水自湖南到贵阳,又考取了湘雅医学院和中央大学医学院,最后决定就读中央大学医学院。

易应南自小学六年级开始投身抗日宣传活动。她多才多艺,记忆力超好,看别人演一遍抗日剧,她能记下所有的台词和舞台调度,回校后带着同学演出,大获成功。

解放战争期间,易应南成为中央大学医学院进步学生运动领袖,并奉中共党组织之命,出生入死为党工作。1948年夏天,处于黎明前最黑暗时期,国民党当局开出了黑名单,大肆逮捕进步学生,而易应南革命意志坚定,于同年11月2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出任中央大学医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带领学生执行党交给的“争取群众,保护学校,迎接解放”的各项任务,为南京解放做出了贡献。

福建首位流行病学教授

1950年7月,易应南从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这之后,中央大学医学院易名为第五军医大学。经第五军医大学政治处主任李树森介绍,易应南与抗战时期投笔从戎的华东军区后勤部宣传部长兼文化部长韩枫相识、相爱,结婚成家。第五军医大学后改为南京大学医学院。

1955年,韩枫调任福州军区文化部部长,易应南也南调进入福建医学院(今福建医科大学)。

易应南进入福建医学院后,在流行病学教研室任教,曾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长期担任福建省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为福建省著名公共卫生学专家,有泰斗美誉。

在昨天上午举行的告别仪式上,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林旭致悼词,他特别提到:“易应南同志是福建省首位流行病学教授……为我校流行病学发展呕心沥血,为福建省疾病防治及促进健康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这位八闽流行病学泰斗走了 她曾参与遏制甲肝流行

1981年,易应南与丈夫韩枫。

遏制甲肝流行等

易应南长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坚持科学研究,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20世纪50年代,闽西北地区有一种被称为“成人麻疹”的怪病流行。1957年,福建军地医学专家组成协作组,易应南担任组长率队对鹰厦铁路沿线的闽西北六个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所谓“成人麻疹”实际上是恙虫病。她带领协作组,在世界上首次从一种硬蜱体中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氏体,紧接着从消灭传染源、个人防护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为防治恙虫病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闽北不少地区成为丝虫病高发区。1958年,易应南带队深入南平丝虫病高发区进行调查,并针对病因采取应对措施。白天她翻山越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晚上走村串户行医,为病人做检查并送药上门,帮助当地甩掉丝虫病高发区的帽子。

1959年,福州仓山区下渡一带不少人腹泻,易应南深入居民区开展调查工作,化验了大量人群粪便,用最快速度找到病因:饮用不洁河水所致。之后,她紧急采取双线措施,很快控制了疫情。

1980年和1984年春,福州两次暴发流行性肝炎,易应南主持的教研室,与省、市卫生防疫站协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病原为购自江苏启东的毛蚶。她以详实的科学数据作基础,建议政府在春节期间严禁江苏启东的毛蚶进入福州市场,由此控制了甲肝的再度流行。

1989年,易应南带领团队,首次对福建省14个县(市)人口开展1986年~1988年疾病死因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我省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肺癌死亡率上升最快,胃癌死亡率居首位,为我省预防保健和社会医学工作指明了重点。

易应南长期担任胃癌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组组长,还作为全国胃癌流行病学、病因学综合考察队的骨干,对胃癌病因和预防方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易应南一生著述颇丰,获奖甚多。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1.27万亿元!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创新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