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今天的人民日报有些不寻常,一个福建的小山村不仅登上了头版头条,还在记者调查版独占了一个整版,这样 “高规格”的报道,对于一个村来说实在不多见。这个村叫赤溪村,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来头不小。

福建一小山村今天上了《人民日报》头条

习近平长期牵挂这个小山村

1988-1990年,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工作,大家熟悉的《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他这段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赤溪村隶属于当时宁德地区的福鼎县。1988年,习近平在福鼎考察时说,“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10年、15年、20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

2015年初,也就是时隔27年后,习近平在国家民委的一期简报上对赤溪村脱贫作出重要批示:

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赤溪村与人民日报有不解之缘

32 年前,宁德的一位基层通讯员王绍据,顶住压力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反映福建省宁德地区福鼎县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贫困状况。没想到,正因为这封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的读者来信,赤溪村引发全国关注。

1984年6月24日,这封来信见诸人民日报头版,还配发了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默默无闻的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穷山恶水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水

赤溪村30多年前穷得“婆媳一条裤”,如今每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

去年7月15日,总长19公里、投资3亿多元的杨赤公路建成通车,赤溪村到高速公路口只需20分钟。山门开启游客来。全村3家旅游公司仅半年时间接待游客量就比2014年全年增长50%,全村408户、1800多名村民已有356户、1500多人搬到中心村,目前在赤溪村主路长安新街上,开起73家各类民宿、小超市、农家乐和特产店。2015年全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其中45%以上来自旅游业。

福建一小山村今天上了《人民日报》头条

如今的赤溪村已变了模样,但脱贫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日前,人民日报记者再次实地走访赤溪村,记录下它30多年曲折的脱贫历程。在这个小山村都发生了些什么?一起来看。

责任编辑:郑梅钦

相关阅读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政和县杨源乡:探索全县首个基层乡镇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