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广府庙会期间,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的“非遗”展区门庭若市。在北京路中段的岭南精髓展区,省级“非遗”展位“打铜技艺”摊位吸引着众人目光。时尚又实用的手打铜壶,条条纹理透着时光锤炼的味道;约一寸长的手作火机包装盒创新融入了通草画等技艺,成为宣传“非遗”文化的承载体;10元上下的各类新潮首饰等铜制品,成为此次庙会上的“爆款”之一……

摸索创新之道复兴“西关打铜”

广州老西关的打铜技艺有上百年的历史积淀。“天程铜艺”“打铜技艺”是“非遗”省级传承人苏广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所开。“打铜是父亲一直以来的爱好。”苏广伟之子苏英敏谈起父亲开店的初衷时说道,旧时西关,铜器是大户人家必备的生活器皿,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由纯手工煅成,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2007年9月,苏英敏接过父亲的铜艺衣钵。尽管曾“名盛一时”,但彼时整个“西关打铜”市场都乏人问津,仅4平方米大的天程铜艺门可罗雀。苏英敏透露,父亲开门营业的10多年,几乎连年亏损,但因为热爱,父亲宁可拿出退休金“倒贴”,并处处寻访“老铜器”,还原“原汁原味”的传统打铜手艺。

不过,在苏英敏看来,文化传承,只是坚守还不够,更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转变思路、摸索创新之道。

传统手打铜器价格昂贵,一把铜壶动辄上千元。“这样的产品,如果面向街坊出售,那肯定很难卖!要面向全国、定位高端人群,继续提高其手工的价值,成为一件具有收藏与传承价值的艺术品。”为此,苏英敏特意前往日本等国家学习“一体成型”锻造技术,到云南研究“乌铜走银”工艺,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工艺研修班……不断提升“西关打铜”的制作技艺。

年轻人消费市场潜力大、喜欢新鲜事物,苏英敏于是开发了一批小巧精致的铜首饰,主攻“90后”“00后”市场。由于价格适中、款式新潮,这类产品也极受欢迎。他还打造出全国首副铜麻将、只有小拇指大小的铜制茶壶……稀奇古怪、形形色色的铜物件开始进入市场,一改之前铜器店只卖锅碗瓢盆的历史。

由此,苏英敏不仅迅速提高了“天程铜艺”的名气,将最初4平方米的铺头发展到现在的五家店,还拥有50多人的加工制作团队,甚至带动了整个广州地区铜艺的复兴。2013年,西关打铜工艺被纳入省级“非遗”名录中。

借助互联网大力开拓市场

在本届广府庙会上,苏英敏推出一批“好意头”的铜器,他为铜算盘取名为“算盘一响,黄金万两”,手打铜壶则是“饮水思源”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其中,一件名为“机会”的一体成型全手工铜艺打火机在广府庙会上极为惊艳。

“这件产品的包装,融合了多项通草画、木雕等多项非遗技艺。”苏英敏拿着一件打火机的包装盒向记者展示,“我们的铜艺要与省内外各种非遗技艺结合起来,大家抱团取暖,共同传播非遗文化。”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开始,由广州市越秀区牵头,省内多位非遗传承人入股组成名为“广府汇”的公司,着力于宣传非遗和孵化非遗文创产品,集合通草画、广彩、榄雕、饼印、古琴等多个非遗技艺,联合开拓市场、建立非遗传播平台。

今年1月,苏英敏出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带着新研发的“半圆冬瓜壶”入驻广府汇后,他还有更多跨界的想法,“通过这个壶做一次全国的‘漂流’活动,让它和其他非遗项目‘结缘’,比如在制作工艺或包装上,结合竹编、皮艺、通草画等技艺,和其他非遗项目一起携手‘逆袭’。”

谈及复兴“西关打铜”的经验,苏英敏总结说,如果一门手艺不能让从业者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自然难以传承。在苏英敏看来,要想让手打铜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普通市民生活中一件日常器具,除了产品创新,还要用互联网思维,大力开拓市场。

“新时代的非遗传承,要有品牌传播意识,主动拥抱互联网。先让大家知道‘打铜’这个行业,才能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铜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苏英敏期待,他能利用自己过往的经验和接下来新鲜的探索,让具有广府特色的非遗文化,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非遗”保护、活化之路。(南方日报记者陶明霞)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平安产险漳州中心支公司:金融宣传有温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