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2019年9月23日5时1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配套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第47、48颗北斗导航卫星。

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现场图 2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意义

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飞向太空(谢奇勇 摄)

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适时入网提供服务。

本次发射的双星,是继2018年11月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基本系统空间星座部署任务圆满完成后,今年中圆轨道北斗卫星的首次发射,正式拉开了北斗三号从基本系统向完整系统大步迈进的高密度发射序幕。

北斗将开启向全球组网的全面冲刺。

记者从五院了解到,此次发射的双星,是北斗三号工程的第10组中圆轨道卫星。与前序同类卫星相比,它们的装备更“硬”,功能更强。

五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王金刚介绍,这组卫星首次配置了轻量化氢原子钟,具备更高的精度和稳定度,能够有效提升卫星性能指标和服务质量。它们还配置了新型导航任务处理机,能够提升导航信号质量。

该组卫星还搭载了国际搜救、报文通信等增量载荷,在与现有2颗具备该项载荷卫星的配合下,将进一步提高星座服务能力,提升国际搜救能力。

随着新一轮高密度发射来临,北斗三号研制团队再次迎来挑战。对此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王东表示,研制团队结合批产特点开展流程优化,加速单机和整星研制进程,实现了12颗星并行研制的任务目标。

多线并行的研制任务,对人员的复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整星总装、集成、测试方面,团队在北京采用“测试岛”新模式,让测试人员数量大幅减少,却更加专业化。

在发射场人员管理方面,试验队根据任务阶段需求,对人员进出场采取动态和精细化管理,在满足任务需求的前提下及时释放人力资源。至发射前夕,发射场人员从进场初期的百人压缩到30人,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在产品研制方面,为提高高密度发射要求下的单机产品交付能力,研制团队采用的组批投产的生产管理方案,在确保产品状态稳定、统一的基础上,加强元器件、原材料和零组件的储备,建立通用产品生产线,从而保证工期、产量和产品质量。多重有效举措,使单个型号研制周期从3年缩短到1年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射任务原定发射“窗口”因天气原因不宜实施,为不影响整个组网计划进程,北斗工程指挥部迅速调整工期,转换状态,决策提前发射。全体人员加班加点、不舍昼夜,发射场系统、运载火箭和卫星系统、测控系统精准组织指挥、严格质量管控、科学调配力量,分布于大漠戈壁、海岛边疆、大洋太空的测控站点立体接力测控。北斗人用大团结大协作,果断自信地实现了任务过程结果“双圆满”。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发射已进入倒计数。北斗将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肩为全世界提供精度更高、运行更稳定、功能更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成为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务空间基础设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

责任编辑:林晗枝

相关阅读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农科院专家走进田间:油菜花开薏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