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张欣画出的嫌疑人画像和照片对比。

刑侦专家张欣因连续加班劳累逝世 曾参与“白银案”

人工智能时代,追寻手工比对的意义

1999年之后的5年间,是张欣最忙的一段时间。进入本世纪初,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以往需要警方寻找目击者的案子,在监控之下变得一览无余。通过模拟画像协助破获的案子开始减少,而且找上门求助的净是些“蝇头小案”。

但是监控并不是万能的,视频拍摄的光线、距离、角度等,都会影响图像质量,而且罪犯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伪装越来越多。“机器识别的不足,恰恰是模拟画像师们的拿手好戏。”在张欣看来,模拟画像人员依然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只是自己的本领也需要发展和精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张欣就走上了转型之路,开始使用电脑软件组合人像,利用人像重构完成人像比对——即通过模糊监控视频重塑人像,既可以是手绘,也可以电脑组合,然后将头像扔进犯罪前科库进行比对,找出嫌疑人。他还带着技术人员开发了一款组合人像的软件,把头发、眼睛、眉毛、鼻子等人像特征分门别类,从中挑选最像的,拼凑在一起。如今,在公安系统内部,利用电脑组合人像是主流,但张欣认为,“有手绘功底的人,更能用好拼图软件”。

2011年,张欣生了一场大病,直到2016年病愈后,他立即回到了工作一线。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张欣又面对了新一轮的技术冲击——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以图找人”,应用在实战中,大大提升了警方破案效率。

人像重构对画像人员的要求更高,素描画能否被机器识别,便是第一个难题。张欣琢磨过机器识别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这就是“人像密码”,机器无非是将“密码”变成代码。既然如此,那就用笔把特征画出来——眉毛、鼻子、嘴巴,加点凹凸、灰暗、结构、起伏,机器不就能识别了?

经过一年摸索,张欣的手绘炭笔画像基本能被电脑识别,根据人像重构进行人像比对,成功破案5起。这是张欣职业生涯里又一次突破。

“尽管比中率只有1%,也就是说做了500起才中了5起,有很大偶然性,但这是趋势。”张欣说,“我们要始终走在技术的最前头。”

责任编辑:郑梅钦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我在马尾挖到‘宝’了!” 台湾设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