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三明新闻
分享

“乐—阿—金。我会写。”近日,三明市沙县区青州镇管前村农村幸福院门前,年过古稀的老人乐阿金在记者的采访本上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我在乐龄学堂学会的,在村里领东西能自己签字,不用麻烦别人帮了。”她乐呵呵地说。

乐龄学堂是沙县正着力打造的农村老人“学养”生活圈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小吃之乡,沙县年轻人外出做小吃、老人留守在家的现象较为普遍。据统计,截至2024年5月底,沙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81%。与城镇老人相比,农村老人在经济收入、文娱活动方面更为匮乏。

为应对这一养老困境,近年来,沙县先行先试,探索“农村幸福院+乐龄学堂+长者食堂”三合一的新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去年底,这一服务模式被省发改委、民政厅评为优秀养老改革创新案例。

管前村农村幸福院每日开放,为村里老人提供聚在一起看电视、下棋、打乒乓球等活动的设施和空间。幸福院一楼的长者食堂解决老人每天的午饭问题,用餐大厅通风透亮,厨房干净卫生,“四菜一汤”营养均衡。乐龄学堂每周五开课,有唱歌、跳舞、写字、画画、手工等——农村也有了“老年大学”。

乐阿金的3个儿子在外工作。她每天吃过早饭就去幸福院,坐坐、转转、玩玩、谈谈。除了写字,她还在乐龄学堂学唱歌,知道自己这个年纪“什么敢吃,什么不敢吃”,有些课程虽然“学了但没记住”,但“图大家在一起学习的氛围”。年纪小一些的老人学会了跳舞、打鼓,组建起村里的腰鼓队、大鼓队、扇子舞队等,逢年过节到镇里、县里演出、比赛。

“学养结合”服务为农村老人提供了生活便利、丰富了精神世界,其顺利运行靠的是政府、村集体、社会的合力“兜底”。

据了解,沙县区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对新开办的乐龄学堂给予一次性奖补2万元,每年对农村幸福院、乐龄学堂的运营给予5000~8000元的经费补助,长者食堂按3元/人次予以餐补。沙县区教育局开放大学对乡村乐龄学堂教师给予每人次50~80元(含下乡交通费)课酬补贴,乡镇、街道财政也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村里则负责解决水电费,并拿出部分村集体收入作补贴。

“做好村里的‘学养结合’服务,需要钱,更需要爱和责任。”管前村党支部书记乐积坚说。

管前村长者食堂门前贴着一张捐款明细,1000元、500元、200元……村民和挂钩企业的捐款是支撑食堂运营的重要力量。在食堂做饭的汤美英每天负责20多人的午餐,“变着花样做,大家都爱吃”。她一个月只拿700元工资,“跟市场价没得比”。作为村里的原妇女主任,她对村集体的事务一向热心,“不计较这些”。负责采买的张承德每月工资300元,“想尽办法花小钱办大事,让这些老哥哥、老姐姐吃好”。他今年74岁,是村里的老人会会长,乐积坚把村里老年人相关的事交给他,“都办得让人放心”。

乐龄学堂的师资队伍通过“专兼职结合、志愿者辅助、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聚集起来。“这些老师都是有一技之长的退休干部、兼职或退休教师,以及有才艺的社会爱心人士等,拿着几十元的课时费往我们山村里跑,一上课就是大半天。他们是做公益、做志愿服务,我们心里感激。每次老师们来,大家都非常热情。每学期结课时,老人们还不舍得。”乐积坚说,老师教得尽心,老人互相提醒着要按时来上课。原本容纳30多人的教室坐不下,可容纳60余人上课的村部会议室成了乐龄学堂的临时教室。

截至目前,沙县已建设农村幸福院68所、乡村乐龄学堂79所、长者食堂51所。(本报记者 马丹凤 通讯员 许琰)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三明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中国(福建)—匈牙利文化交流周开幕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