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南平建阳区:定好“文化桩”,撬动“全域美”

建本雕版印刷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黄行忠为孩子讲述建本的历史和雕刻工艺。(受访者供图)

武夷山南麓,南平市建阳区西南部,古称崇化里的书坊村在历史上曾以雕版印刷闻名于世。南宋时,建阳是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被誉为“图书之府”。彼时的书坊人“以刀为锄、以版为田”,古街的两侧基本都是刻书的作坊,商号林立,屋里刻书,屋外售书,每日车水马龙、市井繁华。明代,此处因产书极多、书坊林立,被赞为“书林”。清代以后,崇化里改称“书坊”,是我国唯一以书坊命名的地方。

一砖一瓦续文脉,一步一景皆历史。近年来,书坊村找准“千年建本”这一“文化穴”,着眼乡土特色进行全域规划,统筹文旅产业与公共空间建设,持续推进村庄向“美”发展。

“点穴启动”,古村文化重现光彩

白墙灰瓦的古建筑群、古朴整洁的青石板路……行走在焕然一新的书坊古街区,可以看到楠木厅、书林门、明代双眼井、古水仙茶园等一大批文化遗迹,还可以近距离欣赏匠人展示精美绝伦的建本雕版工艺,宋代少长咸集参与制书、天下书商往来如织的盛况,仿佛就在眼前。

“一个具有历史人文积淀的村庄,特别是传统村落,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精准把握其‘文化穴’。所谓‘文化穴’,是指最能体现一个村庄历史人文特色并可赋予创新价值的场所空间。”在全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福建美丽乡村现场推进会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强调了文化定桩之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怎么向世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让村民共享和美乡村建设成果?“书坊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开发、创新发展’的思路,深入挖掘文化基因,打造‘墨色建本文化街区’,擦亮特色,打响名气,聚集人气。”书坊乡党委书记暨雄青说。

“书林”盛景,在今天不仅可以从街区各处寻得踪迹,还可在当地的建本蜡像动态展示馆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从备板、写样、校准、刻板、印刷到装帧,建本的六道非遗制作工艺在这里通过集群式蜡像组合得以呈现,馆内还附有雕刻、印刷体验台,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建本文化的魅力。

这是书坊串珠成线重塑古村“书卷气”的缩影。紧扣文化核心轴,书坊因地制宜对古建筑进行修复提升,并布设建本文化展示馆、书林讲坛、老区人民民俗馆等文化空间,将原本分散的文旅资源有机融合,吸引众多游客和研学团队纷至沓来。

“书坊古街规划建设很有特色,文化气息浓厚,是学生研学过程中的一本鲜活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还可以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建阳区石庵书院老师裴建忠说。

日前,“2023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的22名国际留学生走进书坊,了解建本文化,动手体验建本雕版印刷技艺。

“到这里参观好像穿越时空一般,蜡像还原的场景特别生动,动手体验更让我感受到建本的神奇和中国古人的智慧,非常开心而且很有收获。”亚美尼亚籍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安娜·亚当杨看着自己亲手雕刻的作品,脸上溢满喜悦。

当天作为指导老师的黄行忠,是南平市级建本雕版印刷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工作台前专心雕刻《朱子格言》。

“越过千年,建本从兴旺发达的产业演变成亟须保护传承的传统文化。如今再度散发墨香,真是了不起。这得益于书坊找准了穴位,办出了特色。”黄行忠告诉记者,现在的书坊已衍生出古书籍、小人书、装饰画等建本文创作品,常有游客慕名而来。

今年以来,“三色书坊景区”累计接待前来研学、旅游的各类人员14.7万人次。

以文赋魂,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冬日午后,位于康宁路17号的三层民居古建筑里,一队施工人员正干得热火朝天。

“这里原本是我家的老房子,我们自己出资改造,设计有10来间客房,等全部装修好,就是村里第一家民宿了。”今年58岁的屋主叶长寿告诉记者,早些年他们全家人外出到浙江发展,前几天刚和老伴一起赶回书坊“盯进度”。

师古不泥古。在康宁古街上,不仅有古韵,还有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和不少新业态。其中,一处对村民和游客免费开放的“共享茶空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移步其间,古民居的原有构型被巧妙划分为多个茶空间,老物件与新软装相得益彰,茶桌茶具一应俱全,整面墙的书籍分类排序,门口还摆放有新式的自动售茶机。

“很难想象,这处大家爱来的新场所,原先是一栋年久失修、光线不好的老房子。”暨雄青介绍,书坊乡通过跨村联建创办三色书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收储整合各村村民闲置的老宅等资源,连片开发旅游,推动全域发展同频共振。2022年,书坊乡被评为“全国非遗旅游小镇”。

据悉,类似这样将闲置老房子出售或出租给旅游公司的有21户,多集中在书坊,大部分屋主利用补偿款住进了新房,一部分原屋主还回到古街创业。眼下,古街上开起了12家店铺,带动创业、就业人员300余人,周边住户户均增收近1万元。

在当地村民看来,这样的改造很接地气。“不仅提升了‘颜值’,还让村庄有了更多现代化功能,让我们这个闽北小村变得越来越宜游宜居宜业。”书坊学校教师、康宁古街老住户陈建明说。

找准“文化穴”,就是找到村子的发展定位,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认同。

“建本是我们当地的文化瑰宝,古街改造好以后环境变好了,文化氛围变浓了,不仅来来往往的游客多了,我和同样爱好书法、刻板的村民朋友也有了更多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探讨和创作,村里的年轻人特别是孩子们更能具象地认识到建本是什么,让这份文化能传承下去。”陈建明告诉记者,在减免房租等利好政策的鼓励下,他还回到古街办起一间书画工作室,闲暇时间在这里创作,免费给学生和游客讲解。

以文铸魂,不仅凝聚了民心,也为“强村”助力赋能。

“随着书坊人气‘旺’起来,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村集体资产也厚实了。”书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军说,“去年我们通过旅游公司收入分红、山场承包经营等增加收入20余万元,村集体累计收入近70万元。”

眼下,见证书坊雕版印刷兴盛一时的积墨池改造升级项目正加紧推进,位于书林街7号的粮站闲置仓库改造项目即将竣工,将建设成集红色教育、学习培训、旅游康养、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研学基地,可同时容纳300人学习、食宿等,为书坊文旅产业再添新引擎。(本报记者 姚雨欣 通讯员 张高鹭)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台军与美国海军4月在西太平洋开展联合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