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漳州新闻
分享

李巧燕:一把剪刀 一双巧手 民间艺术跃然纸上

李巧燕在教孩子剪纸

“这个地方要再细腻些,手指还要放松些……”昨日,笔者走进李小燕剪纸艺术馆,在一间墙上挂满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剪纸作品的工作室里,李巧燕正手把手耐心地向她的学徒们传授剪纸技法。

出生于1972年的李巧燕,不久前被评为漳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从小在漳浦长大,年幼时就受到不少剪纸艺人的启蒙。”回忆起学习剪纸的时光,李巧燕满心感恩。她介绍,她就读的漳浦县绥西小学与彼时的漳浦文化馆相隔不远。那时,漳浦文化馆经常展出林桃、陈金、黄素、陈匏来、陈秋日等漳浦剪纸艺术大师的作品。每当放学,她常常跑去参观,那些丰富的题材、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法,总是让她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以至于延误了回家的时间,害得家人四处寻找。稍稍长大些,大她几岁的姐姐李小燕师承陈秋日,曾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剪纸比赛金奖,让她好生羡慕。初中毕业后,在姐姐的带领下,李巧燕正式学习剪纸。

剪纸是一项十分费时费力的艺术活儿,得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纸上的一方天地。“既然爱上了,就得像苦行僧一样来修行!”与剪纸艺术相关的点点滴滴,李巧燕娓娓道来:刚开始练习时,手指头扎出血是家常便饭;因为还小,又久握剪刀,右手食指渐渐变形了;有时候,一件作品马上就要完工了,却又因为剪断了一根线条而功败垂成,让人惋惜……寒来暑往,李巧燕一心扎在纸堆里,一晃就过去了好几年。1995年,她成了家,第二年当上了妈妈。那时,她边带孩子边剪纸,硬是不肯放弃,虽然很苦很累,但无怨无悔。

进入2000年以来,李巧燕开始源源不断地创作。“我一边研习漳浦第一代剪纸艺人的作品,一边观摩北方剪纸艺人的作品,并从中汲取养分。”她告诉笔者,相对临摹,创作是一件既痛苦又快乐的事情:半夜突然来了灵感,她从床上爬起来,继续剪啊剪啊,天亮了都没感觉到;长时间低头工作,颈椎疼痛难忍,常常要躺在床上,手举剪刀才能完成作品;有时为了在短时间内赶出好作品,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亲情、友情……

守得云开见月明。李巧燕从漳浦本地许多生动的民俗文化入手,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沿海渔家姑娘、正月抬神闹元宵、闽南燕尾脊古厝、“国保”赵家堡、石榴填鸭等等,这些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一样样被付诸于笔端,并被她灵巧的双手剪成栩栩如生的作品,粗犷处大刀阔斧,细微处行云流水。一路走来,她的作品获奖连连:作品《渔歌》《牧归》等入选2007年中国剪纸艺术大赛;作品《招财进宝》获得第六届中国(黑龙江)剪纸艺术节全国剪纸作品评比铜奖;作品《赵家堡年俗》荣获“教场坪能源杯”中国年俗剪纸大赛优秀奖;作品《欢乐土楼》荣获第六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铜奖;作品《温馨》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第二届全国非遗进校园师生剪纸大展赛……

“把现代的时尚元素融入传统,让传统走向新生,是我对美学的最大追求。”李巧燕感悟道。生活中,她常常将自己置身于漳浦富有魅力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中:古城、码头、沙滩、市场、小巷等等,她不断地寻找自己想要的画面,不断地挖掘创作的源泉,也不断地加以创新创造,以跳出自我的局限,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

2010年之前,李巧燕就成为剪纸协会的常务理事。她经常来往于各个学校,学徒小至幼儿园的4岁小朋友,大到老年大学103岁的耄耋老人。在学生面前,她始终一脸笑盈盈,始终耐心指导。她说,剪纸是一种享受,双眼盯着纸花,一剪一剪,那剪刀铰纸时发出的轻微的声音像美妙的音乐,在这美妙的音乐里,可爱的动物“活”了,美丽的花儿“开”了,温馨的画面“动”起来了……

谈起剪纸的发展,李巧燕也有所担忧。“我们现在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创新发展,使非遗能够走向更远!”李巧燕认为,她目前考虑的,除了如何将剪纸艺术传承和发扬光大,努力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之外,也在积极寻求发展的新路子,试图将剪纸作品变身为文创产品,融入到服装、手提袋、茶杯、挂历等纹饰设计,希望由此能够将剪纸艺术带向一条更加广阔的发展大道。(洪锦城 林婉然 文/图)

责任编辑:海凡

最新漳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AISE宝褓俱乐部开源计划发布!喜临门助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