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泉州市博物馆张红兴获评市道德模范:他是“两栖”考古员

张红兴在水下考古 (张红兴 供图)

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湾曾经船来船往,商贾如织。千百年来,泉州海域也留下了沉船、陶瓷、石件等许多的遗存。水下考古是为了揭开海底的神秘面纱,从水里“淘宝”。15年来,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兴一次次将沉睡在不同海域、不同年代的“宝贝”捧出水面。近日,他被评为泉州市第六届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 

□记者 廖培煌

危险相伴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0年,张红兴毕业于厦门大学考古专业。2004年,他参加了国家博物馆在广东阳江举办的水下考古第三期培训班,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之一。

事实上,在“下水”之前,张红兴是泉州最早拥有考古领队资质的人员之一。他主持、参与泉州较大的考古调查、发掘项目30多个。2004年8月至11月,他参加了漳州东山明末清初郑成功战船水下考古,那是他第一次水下考古的经历。

水下考古听起来酷,但安静的海面下,步步凶险。

2008年的平潭海域水下沉船考古调查,张红兴和队友潜到36米深的海底,分开一段距离作业。在礁石群附近,张红兴的潜水瓶被一条废弃的绳子勾住,进退不得。他没有慌张,一边安静地等待队友发现异常,一边做着最坏准备:脱掉潜水装备,剪断细绳,化解危险。5分钟后,队友发现异样游了回来,用潜水刀割掉绳子,张红兴化险为夷。

海底风险无处不在,看起来“可爱无害”的海洋生物,却有可能带来危险。2010年一次水下考古,一只大水母细须吸附在张红兴呼吸器旁的脸颊上,出水后,他的脸颊和嘴唇肿得老高,直到一年后,被水母蜇过留下的黑痕才消去。

收获不小 水下“足迹”遍布各地

有人以为,水下考古“玩”潜水,无非将海底、沉船里的东西捞上来。事实上,水下考古工作千头万绪,仅分工就有潜水组、调查组、文物组、物探组、出水文物保护组、水下绘图组、摄影拼接组等。每次下水,相关人员要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潜水设备——呼吸器、潜水服、面罩、压铅、脚蹼、潜水表和潜水刀等。

2018年西沙群岛沉船遗址,遗址在水下两三米的浅水区,水下摄影每次拍到区域有限,只能分区拍再拼接。“一张完整的沉船图,要用近千张照片拼接。”2008年,华光礁一号沉船水下考古,沉船在古代使用时就已补了6层的船侧板,仅摄影从里到外,就花费大量时间。白天在水下,夜晚住船上,“50多天脚没有沾陆地。”

15年水下考古,张红兴收获不小:2004年东山郑成功战船、2005年平潭碗礁一号、2007年福建大练沉船、2008年莆田北土龟礁一号、2007-2008年西沙华光礁一号、2010年漳州半洋礁一号、2012年肯尼亚拉姆群岛沉船、2015年西沙珊瑚岛一号沉船、2015年丹东致远舰沉船、2016年泉州海域水下考古调查……他的水下“足迹”,遍布西沙、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等海域。

文物更多是从陆地出土而来,水下考古则从最直接的角度、物件来丰富史料。水下考古,可能发现古船遗址、瓷器、香料、木头、茶叶等,这些文物流逝在时光、沉淀在茫茫海底,“能参与其中发掘沉睡海洋的‘宝贝’,无比荣幸。”这位北方汉子,早已爱上不一般的水下考古。

责任编辑:唐秀敏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苹果iPhone 17 Plus将配备略小的屏幕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