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龙岩新闻
分享

天刚微微亮,龙岩市永定区古竹乡瑶下村村民李新明就来到后山,在朝阳的光辉中选择上好的竹子,砍伐后带回家,为一天的斗笠编织准备好材料。“我们要赶制着今年第三批的斗笠订单,我们的斗笠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感谢现在的好政策,老手艺也能帮助我们赚钱致富。”李新明说。

破竹、削篾、编笠坯、上箬叶、牵笠线……只见李新明手握竹丝,相互交叠,一圈圈地向外扩展,竹篾在李新明手里仿佛有了生命,变得灵动而欢快。不到半小时,一顶精美的斗笠就初见雏形。“虽然年龄大了,但制作斗笠已深入了骨髓,成为我强身健体的活动。做这个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把这项技艺展示给更多游客,能把斗笠文化推广出去,感觉很幸福。”李新明笑着说。

斗笠在客家地区又被称为“笠麻”,竹制品手艺人被称为“篾匠”,俗称“篾匠师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曾是客家地区田间地头的一道劳作风景,竹编手艺则是客家传统手艺中的特色产物。古竹乡瑶下村位于永定区金丰里东部,在闻名秀丽的南华山风景区旁,当地村民世代传承客家传统竹编手艺,是十里八乡公认的“斗笠之村”。

瑶下斗笠制作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龙岩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斗笠制作工序烦琐,赚钱也不多,很多人不做了。”说起前些年的情况,李新明一脸无奈。为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近年来,永定区古竹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致富+文化传承”新模式,重点将斗笠作为龙头品牌来抓,通过在瑶下村设置斗笠馆,宣传斗笠与红军的故事,培养和发掘非遗传承人,组织开展“传帮带”,不断延伸斗笠传承链条。有了政府关注和政策扶持,瑶下斗笠的生存空间大大改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李新明是瑶下斗笠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斗笠的制作手艺在李氏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一门精湛工艺。斗笠生产成为瑶下村民的主要副业,瑶下斗笠也衍生出10多种样式。“现在我仍记得上世纪村里家家户户制作斗笠的盛景。当时我们村几乎每个人都会做,村民家中摆着的做斗笠的工具比农具还多,家家户户传来编织斗笠的‘嘎吱’声。”李新明说,“我们瑶下村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10多岁时就开始学做斗笠,我也做了近60年斗笠了。”

如今,瑶下村斗笠的花样也多了。有的塑料薄膜斗笠还夹进了纸花:红色的鲤鱼、黄色的小鸟、绿色的蝴蝶……红绿相间,煞是好看。花鸟中间,还嵌着几个字,诸如“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等。瑶下村党支部书记李佳伟还创建了斗笠营销点,与旅游景区合作,将斗笠打造成工艺品,每年向外地销售的瑶下斗笠达2万多顶。

“我们将继续挖掘斗笠的实用价值,让它在现代文明中仍保有生命力。”李佳伟说,“我们设立了斗笠馆,希望吸引更多青年学子来体验小斗笠的大文化,感受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本报通讯员 黄秋萍)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龙岩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宝藏”小路 滋味十足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