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从地理空间上看,八闽首邑闽侯和海洋的距离有些遥远,海洋经济于闽侯而言,好像无从谈起。但若将目光回溯到几千年前,就会发现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发现了古老的牛头山海洋遗址,诞生了璀璨的昙石山文化,将闽侯的根与海洋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哺育福建海洋文化的闽侯山川,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在哪里?记者近日来到闽侯寻找答案。

抓住文化的“手”

——围绕昙石山遗址打造特色文旅IP

在闽侯昙石村,有一座位于闽江中下游、海拔30多米的小山包。1954年的一天,昙石村村民在此修堤取土时,偶然挖出了许多陶器、石器以及大量的贝壳。经考古专家勘察研究,认定此地是一处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遗址,将其命名为“昙石山遗址”。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1998年,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成立,这是福建省第一个依托史前遗址而建的博物馆,它不仅成为了福建海洋文化起源的见证,更成为了闽侯人寻找文化之“根”、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园。

如何依托海洋文化,在保护和发展中谋划昙石山片区的未来?在首邑文投公司总经理董炳强看来,推动昙石山文化公园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把昙石山打造成福州“金名片”的关键。

“省内外良渚、金沙、三星堆、武夷山城村汉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都是可借鉴的成功典范。”董炳强说,闽侯县成立了成立昙石山文化公园建设指挥部,今年2月闽侯组织开展《中国昙石山文化公园周边片区发展策划及城市设计》国际招标,邀请全国顶尖设计团队参与昙石山片区规划提升。

“目前已形成初步规划方案,闽侯将根据市委专题会议精神,借鉴兄弟省份先进经验,依托闽都民俗园省级研学基地,开发海洋文化主题线路。”董炳强介绍。

抓住振兴的“手”

——依托牛头山遗址带动乡村振兴

来到闽侯县小箬乡湖柄村,处处可以感知到海洋的气息。

沿着牛头山通往海洋遗址公园的台阶拾级而上,沿途的土地上都是当年遗留下来的白色贝壳,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和海洋的缘分。

牛头山遗址位于湖柄村后东侧,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至1.5米,属贝丘堆积型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1979年被首次发现,1989年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间上,它纵跨3000多年,上溯夏商时期,下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保存着青铜器文化、海洋文化的独特印记。

拥有牛头山遗址的小箬乡该怎样借助海洋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何敏认为,牛头山遗址是小箬乡海洋文化独特IP,小箬乡首先可以围绕牛头山文化和海洋文化,设计出乡村文化标志,并与原有的小箬礼饼、橄榄、金鱼等特色乡村产业对接,形成乡村文化品牌叠加产品品牌,用文化资源助力产业发展。

抓住产业的“手”

——闽侯金鱼“游”遍海内外

11日,记者来到位于小箬乡湖炳村的福州德泉金鱼产业园,一排排贴着“中国海关”标签的箱子里装满了金鱼,整装待发即将漂洋过海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德泉公司今年刚获得海关出口牌照,以前出口都要先到厦门、上海或广州,有了出口牌照后在福州就能出口海外。”该公司总经理王桂龙对记者说。

优良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让闽侯金鱼生得色彩艳丽、品质优良,于是才有了“世界金鱼看中国,中国金鱼看福州,福州金鱼看闽侯”的美誉。抓住金鱼产业的“手”,闽侯金鱼近年来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拥有金鱼养殖场43家,养殖面积达1250余亩,主要分布在南通、荆溪、小箬等乡镇,闽侯年产各类成品金鱼1500多万尾,占全国高端精品金鱼的80%左右,是福州地区最大的金鱼养殖基地,也是国内最大的精品金鱼出口基地。(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苏枫 张存金 范志凤)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鼎镇边社区开展2024年“512防灾减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