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寿山读石记

吴丹艳

寿山石是一本大书

寿山、芙蓉山和九峰山被称为福州的“外三山”,山高都在海拔1000米左右。山山相接,连绵几十里,其中寿山和芙蓉山更是以盛产璞石而闻名天下。

从广义上说,寿山和芙蓉山所产的可雕刻璞石都称为“寿山石”,其特点是七彩流光,柔而易攻。据地质学家研究,它的形成是在距今约2亿3000万年到2亿7000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喷涌的岩浆伴有大量酸性气体、液体,分解了岩石中的长石类矿物质,排除钾、钠、钙等杂质后,残留下来的较为稳定的铝、硅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熔脱出来的硅、铝质溶胶体,沿着周围岩石的裂隙沉淀晶化,从而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寿山石矿。

寿山由许多连绵起伏的大山组成,诸如旗山、柳岭、猴柴山、旗降山、黄巢山、高山、坑头占山、都成坑山、栲栳山、狮头山、芙蓉山、峨嵋山、加良山等等,此外还有许多没有命名的小山。车沿着公路行驶,可以看到山上有许多矿洞,有旧的,也有新的。在坑头占山“石王亭”的旁边就有一个坑洞,清粼粼的山泉漫到了洞口,但洞却是往水底下延伸而去。这是一个典型的“水坑”矿洞,所产的矿石质晶莹、性纯洁、色娇妍,称为“晶石”或“冻石”,诸如水晶冻、鳝鱼冻、牛角冻、天蓝冻、桃花冻、玛瑙冻、环冻、坑头冻、冻油石等等,都是寿山石中的上品。但因为矿石长年沉浸在水坑中,不便于开采,令人望洞兴叹。

水洞的附近有一个“山坑”洞,旧洞已废,却依然可以让人一睹矿洞的风采。我们在洞里看到了细细的寿山石矿脉,莹莹发亮,夹在岩石的缝中,宛如一块大饼夹着一层冰糖的馅。哦,我恍然大悟,原来两亿多年前寿山石就是这样被怀抱在岩石的母体里。因为这层的“矿线”太小了,石农们先是发现了这样的“矿线”,然后顺着“矿线”再找到较大的“矿脉”,才大有收获。

寿山石观光洞

寿山村的东南面有一座大山,称都成坑山,产有晶莹、脂润的都成坑石,为寿山石家族中的佼佼者。宋《三山志》云:“宋时故有坑。”指的就是都成坑,说明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人在山里挖坑凿石了。因此宋代黄榦有《寿山》诗曰:“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北宋之后,寿山村石农不断在山里挖洞耕石,在凿取美丽寿山石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座又一座无比辉煌灿烂的地下宫殿。前些年,寿山村的石农们想到,要是能把寿山石原洞大白于天下,不是一项很好的旅游景观吗?于是“寿山原洞观光线”亮相于世。

汽车沿着山侧盘旋而上,半山腰有亭翼然,称“望远亭”,有联曰:“寿山石头常登榜,地下宫里早生辉。”转过“望远亭”,观光洞就蓦然扑入眼帘。

这个洞称“琪源”洞,便是“琪源洞都成坑石”的产地。琪源洞原来是古代已经采过的一穴废洞。1947年有个叫黄琪源的石农,因为避雨躲在废洞里,忽然一阵电闪雷鸣,洞穴里闪闪发光。黄琪源恍然大悟:这不是他苦苦寻觅的寿山石脉线的折光吗?第二天便率领全家男女到洞里去,而后是盈月不出。

一个多月后,寿山村有了条爆炸性新闻:黄琪源在废洞里挖到了为数可观的精美寿山石。福州的寿山石贩们争相抢购,让黄琪源扎扎实实地发了一笔大财。自此废洞不废,被称为“琪源”洞。有趣的是在清理古洞开为原洞观光线时,还发现有许多优质的都成坑石,其中一块重达200多斤,纯白色,价值人民币四五十万元。还有一块稍薄,但面积比前者还大,红白相间,精美绝伦,其价值自然就更高了。

琪源洞足可以让一个高个子的人挺着腰走路。现在的琪源洞经过整修,已经同坤银洞、元和洞等洞洞相通了,总长四五百米,左弯右转,斗折蛇行,忽上忽下,有无限的野趣。有一个洞是垂直向下延伸的,虽然已经用栅栏围了起来,但隔着栅栏往下看,仍然令人毛骨悚然。真难以想象,当年的石农们是如何站在轱辘上下去凿石取宝的。

在观光洞里走走停停。往前看,有灯光星星点点;回头望,走过的路却迷迷蒙蒙。身边有数不清的脉线在熠熠闪光。更有趣的是脚下用寿山石渣铺垫的松松的路,偶然还有一两块寿山石的真品。弯腰一探,果然是一块100多克重的乳白色的都成坑石,令人好不高兴!

美丽的田黄溪

到寿山自然是不能不到寿山溪,它是孕育田黄石的温床。田黄石被称为“石王”、“石帝”、“天下第一石”,据统计,清代帝王用的印玺中有三分之一是用田黄石刻成的,如乾隆皇帝的“三链章”等等。

寿山溪是一条美丽的小溪,源于高山的北麓,经寿山村,然后东流到连江潘度溪汇敖江入海。其中从高山北麓的坑头到寿山村里的结门潭一段约8公里的溪流以及溪流两岸的田地里,产有田黄石,因此被称为“田黄溪”。“田黄溪”分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上坂所产田黄石色淡而质灵;中坂(至铁头岭)所产田黄石色浓质嫩,品质最佳;下坂(坑头、贝叠两溪会合处之下游)所产田黄石色如桐油,质地凝腻;碓下坂(靠近碓下)田中偶有田石,质多硬而粗,色黔暗。

古代寿山石研究专家说,田黄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也就是说,田黄石没有固定的矿体,而是游离母矿单独存在的掘性独石。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田黄石的母矿就在于坑头上面的高山石矿。高山是寿山村的主轴山,产有30多个品种石,质量高,藏量大,开采早,其中有“掘性高山石”,肌理有萝卜纹,极似田黄石。“掘性高山石”,其实就是“田黄石”,不过还没有“田黄石”那样炉火纯青罢了!

从高山石成为田黄石要经过非常非常长时间的磨炼。可以想象,高山石的母矿受时间和风雨的洗礼而崩溃、游离为碎块,滚入山坳或溪流,再经过长时间的滚爬搬迁和酸化,在山坳里的就成为“掘性高山石”,滚到溪里去的就成为田黄石。“掘性高山石”在寿山溪里受水流的冲击,不断剥析去杂质,剩下的就是最纯真的矿石,再经过石头和石头之间不断的碰击以及水流的磨炼和泥土的酸化,就变成浑圆、无棱角、有萝卜纹、黄皮肤的田黄石了。每当山洪暴发,这些田黄石又被冲到溪流两岸的水田里,或深或浅地埋在黄泥土里,从此“养在深闺无人识”,日积月累,受到土壤的酸化更彻底,因此颜色和质量更为上乘。

由于田黄石的珍贵,自古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摆在面前的现实是:田黄石愈来愈少了。有趣的是在田黄溪上坂的溪段,离坑头山300多米的地方有两亩水田,被认为是田黄石“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原因在于,20世纪70年代寿山村实行种田责任制,这两亩地分给第四生产队农民黄日财作为责任田。队委会决定,只能种田,不能采石。黄日财遵守诺言,于是这两亩水田里的田黄石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未曾被采掘过,成为还可能有田黄石的最后两亩神圣宝地。

田黄溪水成年累月汩汩地流着。我们挽起裤管,到溪里摸起田黄石。溪水清澈透明,无遮无拦,一眼就可以看到溪水底下那像小片肥皂一般的鹅卵石,但一捞起来,却不见得有那么通灵透彻。虽不是田黄石。但我们却总感到似乎有一种田黄味。

寿山石文化街和中国寿山石馆

寿山村有寿山石货栈:前村售图章石,后村售砚石。清代高兆的《观石录》载:“好事家,伐石于山者凡三月矣。日数十夫,穴山穿洞,摧崖为谷,逵路之间,列肆置侩……”以后渐渐集中到后村,有五六十家。寿山街的寿山石商铺多前铺后坊。前面卖自然石或是粗加工原石,五彩斑斓,玲珑满目。后面是寿山石头粗加工的工场,常是锯声霍霍,凿声当当。近年寿山村被建为“寿山石文化村”,整治街面,仿古装修,古色古香,因称“寿山古街”。有100多号的铺子,多有雅致的店名,诸如:翠石斋、珉石玉、品石阁、万石屋等等。商号里有已经雕制成的工艺珍品,也有未加雕饰的原石,琳琅满目,令人流连忘返。更能让人陶醉的是这里的价格都出奇地便宜,特别是原石。于是我们争相倾囊而购,回去后好有个凭窗拥几、怡神读石的机会。

转过文化街,我们最后落脚在中国寿山石馆。这座建成于2001年的展览馆,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白色的外墙和红色的屋顶醒人眼目。寿山石馆共3层。第一层介绍寿山石文化的历史,有大量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寿山石的形成过程,用庞大的沙盘来展示,万绿丛中有红色的火山岩浆在奔涌、在冲突,形象地再现2亿多年前寿山地区的地震活动。

第二层陈列的是200多个寿山品种的原石,琳琅满目。最珍贵的自然是田黄石。从田黄石、红田石、白田石、黑田石、硬田石、搁溜田石、溪管田石、金裹银田石到银裹金田石,几乎所有的田黄石家族成员一应俱全。此外现在市场上濒于绝迹的寺坪石、艾绿石和新发现的汶洋石等,在这里也能一睹其芳姿。

第三层展示了许多寿山石雕的精品,这也是寿山石馆的最精彩部分。原本是那么朴素、敦厚的石头,经过雕工的精心雕琢,显得巧夺天工,璀璨生辉。你看:一朵朵的花在招蜂引蝶,一尾尾的鱼在摆尾漫游,一座座的山高插云天,一条条瀑布万丈垂悬,一条条龙腾云驾雾,一只只鸟高鸣飞翔。还有观世音端庄肃穆,铁拐李憨态可掬,十八罗汉威武雄壮,三十六金刚怒目圆睁。当代寿山石雕刻大师郭功森的钮雕龙饰,纤细精绝,登峰造极。此外还有周宝庭的《二十八宿》、江依霖的《田黄秋韵》、冯久和的《含香蕴玉》、林发述的《醉入童真》、刘爱珠的《寻梅图》、郑明的《鲤鱼戏水》、郭祥忍的《丝瓜与蝉》等等,连曾被选为中国和马达加斯国邮票图案的寿山石雕作品,我们都可以在这里见到真品。从展室里出来,我们倚着寿山馆的栏杆远望,前面便是澄碧如镜的田黄石湖,隔着湖水是田黄石中心广场。花树扶疏,绿草成茵,其间缀以飘飘的彩旗和鹅卵石铺成的甬道。好一个寿山石的大观园!

责任编辑:李牧晨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5•8人道公益日 | 【项目推介】“爱·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