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出水青花 ——“碗礁一号”沉船打捞记

张振玉

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一艘满载景德镇民窑瓷器精品的货船,航行到福州平潭水域五洲群礁时,触礁沉没。数百年来,它被浪击水冲、石撞沙掩,与其他沉没于海底水下的无数残舟断楫一起,默默地倾诉着壮士未了的航海心路。直至 21 世纪,这艘定格在历史汪洋中的沉船所搭载的精美的青花瓷器,方被考古学家打捞出水,得以重见天日。

今天,我们洗去沉积其上的历史泥沙,黏结起破碎的时代裂痕,璀璨夺目的艺术技艺得以重现。通过欣赏这些厚重的历史遗珍,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社会文化,并欣赏到多元文化融合的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碗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福建省平潭屿头岛海域五洲群礁的碗礁附近,地处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从 2005 年 6 月起,当地渔民在平潭海域碗礁一带拖网捕鱼时,经常会捞到一些青花瓷器,随即少数渔民开始雇佣专业潜水员公开盗捞,随捞随卖。此举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7—10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组织,抽调全国各省 30 多名水下考古队员,迅速集结碗礁,组成了中国水下考古发掘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支队伍——“碗礁一号”水下考古队。

沉船遗址所在海域水深 13—15 米,海底为含沙淤泥土质。“碗礁一号”为康熙中期的一条中型海船,残长 13.5 米,残宽 3 米,残高 1 米,由此可推测此船原长 18—20 米,宽 5 米。此船残存16 个舱位,但多数隔舱板已损坏,除东部船头三个舱位较窄外(宽度 30—60 厘米),其他舱位一般宽度为 90 厘米,只有东六舱稍宽一些,为 134厘米,西四舱最宽,为 178 厘米。在船的西南部,发现一根圆木,出露长度为 250 厘米,周长77 厘米,宽 22 厘米,高 26 厘米,剖面呈“凸”字形,基本可定为龙骨。

经过水下考古工作者 120 多天的抢救性发掘,共打捞出产自江西景德镇清康熙年间的瓷器 17000 多件。这批瓷器以青花器为主,兼有少量的青花釉里红、青花色釉、仿哥釉瓷和五彩器等。大多制作规整,器形主要有将军罐、盖罐、凤尾尊、筒瓶、筒花觚、炉、盘、碟、碗、盏、杯、高足杯、小瓶、葫芦瓶、粉盒等。纹饰丰富,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花鸟、博古杂宝、吉祥文字等。从这批瓷器的造型纹饰来看,有一些带有异域风格,可以确定为外销产品。青花纹样和图案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了传统瓷器装饰纹样的大部分内容,有山水楼台(远山、近水、江景、楼阁、水榭、湖石等)、草木花卉(松、竹、梅、柳、菊、荷、兰、牡丹、石榴、卷草、折枝花等)、珍禽瑞兽(凤、鹤、雉、鸟、龙、狮、鹿、马、海兽、松鼠等)、陈设供器(八卦、杂宝、博古、如意、琴棋书画等)、人物故事(婴戏、鞠蹴、射猎、西厢、水浒、三国、竹林七贤、鹬蚌相争)、吉祥文字(福、寿)等。

“碗礁一号”沉船青花瓷器的造型,大都制作规整、线条流畅,工艺严格、讲究,胎体表面的处理工整、光滑,无明显的旋削痕。器型大者沉稳、端庄,器型小的则轻巧、隽秀,整体风格表现出了质朴、凝重和大方。其中的鲜蓝色青花,色调青翠娇艳、清新明快,即鉴赏界所谓的“翠毛蓝”“宝石蓝”一类;有浓淡、深浅的多色阶之分,使瓷器上青花所绘的景物有远近、疏密、分明的层次感,立体感强。

人们称誉康熙青花,必谓之“墨分五色”,指的是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在绘画中区分事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这种青花,一改元明两代青花传统平涂的单调画风,使青花发色深浅不一,如同绘画中的“墨分五色”,故康熙青花又有“色分五彩”或“青花分五色”之说。其实,康熙青花之所以能“墨分五色”,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康熙中期青花所使用的云南“珠明料”。这种钴料其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再加上康熙中期的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有不少改革和创新,改变了明代青花单线平涂的传统方法,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并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次分明,把远山近水、翎毛走兽、花草树木、人物神仙描绘得十分传神,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多种色调,这才有了“墨分五色”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证“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的世语。

在水下考古队员打捞出水瓷器的过程中,当地一些渔民受利益驱使,经常与水下考古队员玩起捉迷藏,水下考古队员收工,盗捞者就冒险出海,他们开始只有几条渔船盗捞,很快演变为大规模的哄抢,有的甚至成立了所谓股份制的“海上打捞责任有限公司”,一时间这里汇集了上百艘船只参与盗捞,而且是一天 24 小时不间断潜水打捞,其间还发生一起盗捞团伙一名潜水员因供气管绞缠而致死亡事故,足见水下沉船考古工作之艰辛和不易。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盗捞风波平息之际,2005 年 7—10 月间,福州连续遭遇“海棠”“麦莎”“泰利”“卡努”“龙王”等五次台风侵袭,给水下作业带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台风光顾,海水浑浊,水下能见度基本为零,水下条件变得异常恶劣。没有了能见度,潮差大,海流急,流向多变,平流时间相对较短,这样势必增加潜水时间。而在这种低能见度情况下,人在水下工作几乎没有方向感,海面虽然一望无垠,但海底下充满着危险和挑战,这个时候水面支援人员往往比水下的作业人员更加紧张。即便如此,“碗礁一号”水下考古队员还是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自身过硬的本领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

沉船位于闽江口之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北通江浙,南达两广,是交通要道,但瓷器产在江西景德镇,景徳镇就是出发地。一般瓷器多水运,一则经济便宜,二则安全。一条航路就从昌江出发,北上,顺流而下,到九江入长江,到长江口再南下,经宁波、温州、福州、广州,再到达东南亚。另一航路,是水陆联运,从景德镇出发,向南由陆路从赣闽分水关入闽,从闽北由闽江水运到福州,再由福州南下,出海到东南亚。瓷器到了东南亚后,除部分在本地销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由东印度公司运到欧洲。在 17 世纪 90 年代,据巴达维亚的荷兰商人说,每年运到此地的 200 万件瓷器,有 120 万件供应当地市场,另外 80 万件通过东印度公司及私人运到欧洲。可以想见,如果“碗礁一号”一路顺风,将会有将近一半的瓷器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到荷兰,我们将会在荷兰见到这些景德镇瓷器的身影了。

浩瀚的大海,吞没过往的船只是多么的残忍和无情,我们为此感叹人类的渺小;浩瀚的大海,守护怀抱中的宝物却又那么温柔和多情,出水的瓷器崭新光亮,犹如一位沉睡的美人刚刚苏醒,让我们惊叹它的美丽和瑰奇。

水下沉船的打捞,不在于沉船上的财富,而在于沉船可以还原历史,在于沉船上器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沉船和沉船上的器物,可以相互印证它们所处的时代信息。凭着沉船上陶瓷的器型、纹饰,特别是陶瓷上的款识,也很容易判定沉船的年代。

因此,“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瓷器,为研究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提供了第一手实物佐证。它也在悄悄地告诉研究陶瓷史、对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海底,有无数的宝藏和谜团等待着有志于探索和研究的人们,海底藏着人类未知的文明。

——刊于《闽都文化》2019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李牧晨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5月1日,美可普五一新院盛大开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