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感动福建候选人15号:“愚公”三兄弟 义务修路50年

多年来,三位老人经常结伴出门修路  

海峡都市报记者 夏雨晴/文 关铭荣/图

感动理由

沙土一箕又一箕,锄头扬起落下,偶然摘去斗笠擦汗,露出泛白的头发。龙岩市连城县赖源乡黄宗村最偏远的自然村上磜(qì)头,蜿蜒颠簸的山道上,一天未必能见到一辆车子,却总能见到曾兰权、曾兰彪、曾庭昌三位七旬老人的身影。五十多把用坏的锄头,数百个报废的土箕,五千多个面朝黄土的日子,因为父亲一句朴实的教诲,他们义务修路五十余年。

公路难通、青壮年流失,我省不少偏远山区的自然村,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却衍生出了这些业余、耗尽终生的“修路人”。他们说,修路是习惯,是行善,也是愿望,“只盼有生之年,能看到一条水泥路,通进这个小小的村庄。”

一年修100多天 坚持了50多年

1月5日中午,天空正下着雨,感动福建采访组从连城县赖源乡政府出发,经过近半个小时的山路颠簸,来到上磜头。“如果没有曾兰权他们,我们只能走着进去了。”黄宗村村主任曾志钦这样告诉记者。

正说着,土路前方出现了三个并不高大的身影,他们戴着大檐斗笠,手里拿着铁锤、土箕、板锄等工具,冒雨修整路面。见到记者,三人才放下手中的活。

“这里的路不好走,趁着水还没有积太多,我们得先把水沟通一通,不然路上的沙土都被冲走了。”曾兰权憨厚地笑着,今年79岁高龄的他,是三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也是义务修路三兄弟中的“领头人”。弟弟曾兰彪、堂弟曾庭昌今年也分别76岁、75岁了。正是这三名七旬老汉,义务“承包”了上磜头几乎所有土路的维修工作。

在他们家的储物室,满满当当地放着各种修路工具。粗粗算来,他们平均每年有100多天在修路,50多年下来,每人用坏了近20把锄头,耗损了数百个自编的土箕。

本村修到邻村 老人买摩托车

“上半年雨多,我们隔三差五就要去修;下半年好些。不过最近快过年了,我们又忙起来了。”说起修路的经历,三位老人有一肚子的话。

他们告诉记者,上磜头整个村只有七八十人,近年来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子里只剩下十多个人。偏远与贫穷,村里迟迟没能铺上水泥路,而简易的土路,一场暴雨、一次塌方,或是偶尔进山的大型车辆,都会让路伤痕累累。“一旦山上滚落一些大石头,汽车就完全无法开进来。”曾兰权说。

最早开始义务修路的是曾兰权。上世纪60年代左右,他跟着生产队挣工分,收工时便顺手用锄头将路上的坑坑洼洼填平。“我父亲以前常常这样做,他常教育我们要勤劳、多做好事。”在曾兰权的影响下,曾兰彪和曾庭昌也加入了义务修路的行列,上山干农活时,三兄弟便将工具备好,回家路上一路“视察”。久而久之,大伙都熟悉了这三个“修路义工”,一旦发现路面有什么问题,便会告诉他们,后来隔壁村的路遇到问题,也来找他们。

因为“业务”越做越大,三人将竹编的土箕换成了耐用的橡胶制品,曾兰权去年还花了3800多元,买来了一辆三轮摩托车,方便运载修路工具。“路修好,大伙平安,我们也高兴!”曾兰彪说。

“路修好了,孩子好平安回家”

屋外的雨渐渐小了下来,曾兰权三人时不时向外望。曾兰彪说,马上就要过年了,在外打工的孩子们陆陆续续都要回来了,蜿蜒狭窄的山路本就不好走,以前有人开车回来,车底盘曾被蹭破,他们又心疼又担心。“最近我们修路的时间比较多,想把路尽量修平整一点。路好了,才能保障他们平安到家呀!”

然而,因为年龄渐长,三兄弟的体力已经大不如前,有时修得稍久,会觉得特别疲惫。

“我们会一直修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曾庭昌坦言,也担心有一天他们干不动了,村里的路怎么办,“真的希望在那一天到来之前,看到村子里通水泥路。”三个老人一边重新拿起工具,一边不断重复着这个朴实的愿望。村主任曾志钦说,他们已经为此向乡里提出了申请。

雨并没有完全停下,曾兰权三人又开始在路上敲敲打打。出村的路一如来时的颠簸惊险,那渐渐弱去的敲击声,却让人多了一份安心……

 

责任编辑:黄小群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国网福建服务中心:启动党建“三级联创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