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大荔面花——绽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宝

“药王庙”组面花。

面花,俗称“花花馍”,在北方普遍盛行,在陕西更为常见。其中陕西省的大荔面花声名远播。6月4日,记者赶赴大荔县,用心聆听同州大地上的面花故事。

建筑面花 独树一帜

和所有面花一样,大荔面花也源自祭祀礼仪。

不同的是,大荔面花的风格涵盖了渭北地区面花的全部形态和特点,是“集面花之大成者”。据大荔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组长林宏霞介绍,在大荔,按照四时八节、生婚寿葬,面花有枣糕、鹣鹣、虎头、喜馍、寿桃等样式。以洛河为界,洛河以北的面花细腻精巧,洛河以南的面花粗犷大气。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人们把面“塑”成了建筑,用指尖捏出了一个个“新世界”。据介绍,在我国,建筑面花大荔独有。

面条拼花瓣,梳齿轧花纹,红豆做花蕊,黑豆点龙眼。底柱上,四条栩栩如生的长龙盘旋而上;檐壁上,花、鸟、鱼、虫活灵活现……在大荔县文化馆2楼的展厅里,时常摆放有一座上下5层、高约50厘米的牌楼面花。除了点缀其间的红豆和黑豆外,牌楼面花通体是朴素的白面色。

或许是蒸熟了、放久了的缘故,牌楼通体稍稍发黄,周身也有微微张开的裂缝,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它的精细和气势,以及那股穿透性的震撼力。牌楼后面,药王庙、转轮伞等面花一样结实雄浑。凡站在它们跟前细细看过的人,大抵也就明白了大荔为什么是“面花之乡”。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阿寿村村民就会表演着花苫鼓,抬着戏楼、牌楼、药王庙等面花,送至纪念孙思邈的药王庙。几日后由村民分食,一来感恩药王对祖先的救助之恩,二来为亲人祈福避灾。100多年来这一习俗从未间断。

2007年,大荔面花作为渭北面花制作技艺的代表,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单色面花 彩色人生

“大荔面花是群众的艺术。”林宏霞说,大荔人民成就了大荔面花,大荔面花也成就了大荔人民斑斓的人生。

6月5日8时许,马琴叶踩在锅台前的矮石阶上放好4层蒸笼,加煤、关灶门、开鼓风机烧大火,锅里的水烧开时开始计时。“40分钟这锅馍就熟了……”

马琴叶今年74岁,一提起面花,她的眼睛立刻眯成了一条线,开心地说:“我打小就爱这。”马琴叶从小跟着母亲围着锅台转,16岁开始帮厨,耳濡目染,做面花成了她最大的爱好。17岁那年,她自告奋勇地为隔壁家小孩儿做了一对立老虎、一对鹣鹣,一举成名。渐渐地,她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面花把式。

这几年,马琴叶开始专营花馍店,在家里腾出专门的房间来做面花,她称之为“馍房”。“馍房”占3间房,分三进,第一进是厨房,配备净水机、钟表,是蒸馍重地;第二进搭着一张近两米长的案板,案板上放着菜刀、剪刀、梳子、针,这些是做面花的工具;第三进是晾房,面花做出来后“起面”的地方,两个“热炕头”、两床棉被是最主要的“设备”。

“这就是我的地盘,灵感来了想做啥就做啥。”说着,马琴叶向记者展示起她琢磨出来的金龙、彩凤、花蝴蝶等,五彩的零碎配饰装了两盒子。其实,大荔面花讲究统一颜色,点缀是为了好看,纯色才考验技术。她说:“要不停地摸索,要动脑子哩!”

马琴叶是大荔面花的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琴叶对面花的那份热爱,以及面花带给她生命的色彩,正是“面花之乡”的魅力所在。

据统计,大荔面花非遗项目有1位省级传承人、4位市级传承人、6位县级传承人,群众基础广泛。大荔县文化馆馆长张文告诉记者,依靠群众自发形成的习俗,大荔面花的传承不成问题,建筑面花已有了可靠的接班人。

“面花之乡” 立足未来

近年来,阿寿村创新了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机制,面花制作从个人、家庭制作逐渐转变为具有商品营销功能的店面制作。面花制作和创作更具专业性和集中性。

目前,大荔有大、小型面花制作店铺(作坊)500多家,大有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我实在不希望面花走上产业化这条路。”张文说,“产业化追求的是市场效益,面花一旦发展成产业,就只剩下形式了。到时候,手工制作怕是要被抛弃了,建筑面花这个大宝贝恐怕也保不住了,大荔面花也就难以存在了。”

“有人让我买模具拓花,省时省心,我不干。”正如张文所担忧的,阿寿村面花手艺人苗秋丽介绍,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下,已经有人产生了“投机取巧”的想法,开始追求市场利益,大量制作大红大绿的彩色面花,大荔面花最珍贵的朴素之美正在被抛弃。

幸运的是,苗秋丽没有这么做。在床头摆放的虎头面花旁,她摆出几朵红艳艳的玫瑰、牡丹等面花,虽然她说不出大荔面花的具体内涵,但是她的语气很坚定:“彩馍我也能做,许多人爱这,但我还是觉得我们这白馍馍好看、耐看……”

因为珍惜,所以纠结;因为纠结,所以慎重。真正的面花人不为私、不为利,为的是大荔面花美好的明天。

为了更好、更科学地推进“面花之乡”建设,大荔县委、县政府已有了初步的规划方案,目前正在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普及民间艺术,提高民间艺术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月中旬,陕西省艺术馆在大荔举办了一期新农村巧娘面花技艺提高培训班,以阿寿村王丹花馍店为实训基地。5天里,来自大荔、合阳、澄城、韩城、华州的40多位“巧娘”一边学习交流,一边切磋技艺,她们对“面花之乡”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对面花的艺术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荔县还将统筹多种民间文化艺术项目融合发展,着手建设民间艺术文化长廊、文化墙,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届时,这个绽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宝将大放异彩,大荔“面花之乡”的称号也会更加响亮。(记者 武丹 文/图)

责任编辑:赵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大荔面花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逆水寒手游少年柳星闻怎么打 永夜星都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