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专题地图>专题要闻
分享

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甘小芝:小小“织女梦” 融合创新“大舞台”

甘小芝制作织锦

全雷山的苗族布料基本都出自一人之手,她就是最年轻的苗族织锦技艺非遗传承人——甘小芝。

从懵懂少女到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甘小芝向老人学习,与自己较劲,夙兴夜寐刻苦钻研。

多年来凭着一腔热情,甘小芝将苗族七彩的丝线,镶嵌在画布的经纬之间,变成一幅幅优美的织锦,再变成一件件漂亮的衣服,从小山村走上了联合国的大舞台。

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甘小芝:小小“织女梦” 融合创新“大舞台”

图为织锦技艺。其用丝之细,每平方厘米达到60经、90纬的高精密度,手感轻柔润滑,纹样光鲜。

一切都因一个“织女梦”

甘小芝,生于贵州雷山县大塘镇年显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记事起,甘小芝便陪伴母亲在织布机旁,耳濡目染,她渐渐迷上了母亲手里魔术般地变幻出来的美妙图案。

苗族织锦上的花纹很多,主体大多为集合图形,主要以大菱形框为主,相互连续、延伸,菱形内外挑满不同的花纹图案。这些古老图案的交织里,“织女梦”的种子在甘小芝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长大后,母亲在女儿闺房摆了一架纺织机,开始把纺织、刺绣手工艺手把手地传授给女儿,从一双布鞋到一件衣服,甘小芝在织锦的世界里尽情徜徉。

9年前,甘小芝把梦想带到了婆家,原本也是民间艺人的公公知道她的梦想后,为她打造了十几部织锦机,这成了她创业的资本。2012年6月,甘小芝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苗族刺绣、织锦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从华丽的苗族盛装到多彩的丝织围巾,每一件均出自手工,深受消费者喜爱。

2013年4月,甘小芝在参加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购时尚》栏目录制和产品展示中,成功与网商“唯品会”签约; 2014年,甘小芝参加了上海卫视《海归中国》节目拍摄,她亲手制作的几件精美作品还走出国门,被送至维也纳参展。

同年7月,甘小芝的公司被共青团贵州省委、省青年就业创业基金会授予“贵州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行动——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称号;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创业就业工艺扶持”项目、黔东南“州级扶贫龙头企业”一项项殊荣和称号任命,让甘小芝的“织女梦”一点点成真。

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甘小芝:小小“织女梦” 融合创新“大舞台”

甘小芝工作室内,员工们正在集体正在织布,完成企业订单

织锦牵手大企业 盘活民族精粹

甘小芝家两层的小洋房里,二楼被完全用来作为织锦工作室,墙上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与数十台织布机一起,成为她最为珍视的“礼物”。

“我从小就爱织锦,母亲教一半,自己学一半。有些图案需要坚守传承,有些则需要改革创新。”甘小芝感慨说,我们民族手工艺的出路在哪里?说到底还是要在坚守自我特色的过程中,不断与新时代下的其他元素相互融合,走市场化道路才能让织锦技艺生生不息。

甘小芝坦言,与刺绣相比织锦的传承之路并没有那么通畅,主要原因是受现代工业的冲击。手工织一匹布至少需要几天的时间,可是机器织布,几天都可以生产足够一座小城居民所需的布料了。“即便是面对这样巨大的‘挑战’,我的工作室织锦依然有信心沿袭着传统的手工挑织。”29岁的甘小芝在应对“新旧”融合时有自己一套的心得。

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甘小芝:小小“织女梦” 融合创新“大舞台”

图为织锦技艺细节

什么是织锦?甘小芝说,以白纱为经,黑纱丝和白线为纬。然后用一块光滑竹片,按设计图样花纹,从左至右经线挑通,然后顺竹引进纬线,如此循环而成锦布。“这样的手艺,市面上的机械可以模仿却无法拥有人工的精细和创意。”

现在,她每个月都会与北京上海等大型服装厂有固定的订单,大多是做手工的衣服、鞋子,例如法国等外国商家还会通过网络慕名前来,与她讨论技艺创作,互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我一直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苗族的织锦在世界上都是备受追捧的。只要咱们自己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就一定能将咱们祖上传下来的文化保护好、发扬好。”甘小芝目光如炬,笃定地说。

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甘小芝:小小“织女梦” 融合创新“大舞台”

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甘小芝:小小“织女梦” 融合创新“大舞台”

员工任福芝在甘小芝工作室用织布机制作织锦

织锦技艺“传帮带” 让妇女能顶半边天

从非遗传承人到创业带富先进个人,甘小芝获誉不断,但最让她引以为傲的就是妇女就业培训指导老师。

2014年8月,应大塘镇的邀请,甘小芝担任了该镇的织锦、刺绣培训班的培训教师,对50余名妇女进行培训,任福芝和杨婷就是其中之一。

清晨起床,甘小芝习惯性的检查下织布机,今天家住雷山县城的织锦女员工杨婷和任福芝要来家里赶工。“这个月与丽万集团合作的订单比平时多上一倍,得赶在18号前给他们定版。”甘小芝介绍说,这已经是与丽万集团合作的第三个年头了。

“每个月利用空余时间制作织锦,能有17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收入,既能照顾孩子又多了额外收入,挺满足的。”任福芝说,她的丈夫公婆都在乡下老家,为了照顾两个在县城读书的小孩,自己一个人来到这,感谢小芝让她们多了一条“谋生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织锦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同时帮助更多的妇女能活出精彩自信,几年的积累下来,甘小芝已“胸有成竹”。

“我准备以大塘镇新桥村为中心进行织锦和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以后再逐步向周边各村寨辐射建成三到五个新的生产基地,将可以带动300名以上的农村妇女参与创业。”甘小芝兴奋地说,争取到2018年底建成雷山县规模最大的苗族织锦、刺绣产、供、销一体化的特色手工艺品公司。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周雅萌 韦一茜

责任编辑:赵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苗族织锦 甘小芝
最新专题要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首个数字文旅生态大会在榕举办,开启文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