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心难安

担心体力精力不足成负担

“害怕”“担忧”,是记者采访这些老人时,经常听到的字眼。虽然为家庭、为晚辈付出了很多,但老人们还是处处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自己的体力、精力不济,没有帮上忙,反倒成了孩子们的负担。

为了让父母打发时间,女儿特意为他们买了一个平板电脑,下载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但为了不打扰外孙女学习,刘老爷子从不敢放出声音,只看画面,“我们只看到晚上8点,怕第二天起不来耽误做早饭”。

吴爱芳的儿媳是东北人,为照顾儿媳口味,她会闲暇时看一些做饭的短视频。由于担心年幼的孙女玩手机,她从来都是躲着孙女看手机,还不敢看太长时间,“等把孙女哄睡着,我才能看一小会儿,一方面担心把孙女吵醒,另一方面睡得太晚,第二天没精神做家务”。

一些老人坦言,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看孩子的“脸色”。原本住在河南农村的杨庆国(化名)在老伴去世后,便搬到驻马店城里与女儿一起生活。在接送孩子、干完家务之余,杨老爷子的唯一爱好便是打麻将。“我女儿不喜欢我打麻将,一听到我打麻将就会不高兴,久而久之我也就不去了。”无处可去的杨老爷子闲暇时只能坐在家里发呆。

每次跟儿子汇报孙子的近况时,陈璐总会有些紧张。“要是孙子这次考得很好,我就会底气足一点,否则总感觉我有责任,没有把孙子带好。”

对老人们而言,更害怕自己成为拖累。

杨庆国的身体不太好,今年年初突然中风,卧床休息了近一个月。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杨老爷子刚能下床活动便立即去附近超市买菜做饭,“人老了,就不中用了。不说帮子女做点什么,只要不成为累赘就知足了”。

陈璐同样感慨:“得亏我身体硬朗,不然没人照顾孙子不说,还得有人照顾我,儿子儿媳生活就更难了。”

在外地时间长了,有的老人很想家,而现实却很无奈。

“和孩子的父母相比,肯定是我陪孩子的时间更长。不过孩子现在上学了,白天都在学校里。”谈到儿子和媳妇每天忙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当下的日子还要持续很久,吴爱芳的目光黯淡了不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伍海霞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迁移流动,诸多老年以亲代为寻求养老支持或帮助子女照料幼儿,在经历留守后成为“老漂族”。

伍海霞对记者说,“老漂族”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当代的家庭代际支持和代际关系的变迁,即已从传统的以亲代为重心的父代权威转变为以为子代家庭投入为重心的子代权威时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幼儿托育、儿童照料等方面的缺失和为老服务的不完善。

怕生病

异地就医报销成一大难题

这些漂在异乡的老人还有一个共同的担心——怕生病。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老漂族”向记者反映,自己需要的一些药只能在老家医院凭医生处方开取,且每次只能开一个月的药量,老人们年纪大,在异地时间长,来回奔波不方便,医保卡购药、医药费报销成了最大的一个难题。

平时如果得了感冒等小病,吴爱芳会去社区医院看病,而如果身体有状况需要进一步检查的话,她就去大医院,偶尔也会去药店买点常用药,但不管是药店、社区医院还是大医院,门诊费用的报销都让她感到很复杂。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董磊明介绍说,随着我国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流动人口中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必须从全国层面出台政策,才能保证这些老人能够便利便捷地使用医保。实际上国家层面已经有相关政策出台,问题是如何保证全面落实,即政策执行的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告诉记者,我国医保基本是按照省份统筹的,老人异地就医相对较为困难,虽然个别地区解决了老人异地医保报销问题,但绝大多数地区仍然没有解决,随着流动人口中老年人的增加,这个问题变的更加突出。

“无论是老人出于无奈还是自愿去子女工作地生活、给予子女代际支持或获得子女的养老支持,均会出现老人异地就医难、适应异地生活、与现居住地的社会融合难等问题。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各种慢性病、重大疾病患病率增大,老人异地就医、医药费报销更成为一大难题。”伍海霞认为,医疗保障方面,应加快国家医保网络体系建设,早日实现区域医保报销互联互通。

伍海霞说,目前国家已有一些相应举措,如为解决异地医保报销问题,规定了异地就医以就医地的医保目录为准,将在一定诊疗过程中产生的目录内的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费用纳入报销,并以参保地的政策为准,包括报销的起付线、报销比例、最高限额等。

记者注意到,2021年9月15日国家医保局颁布了《关于开展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工作的通知》,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个群众需求大、各地普遍开展的门诊慢特病纳入试点范围。

伍海霞认为,基于此,未来需加快省份间医保报销网络体系建设,明晰省份间医保报销制度,实现异地就医费用异地结算,在社区层面提高社区包容性,为流动老年人做好异地医疗费用报销、养老保障跨区域联网互通提供支持,争取将异地生活的老人纳入生活地社区的医疗、照料和文娱等服务体系,在医疗、养老服务等给予同当地户籍老人同等的服务和权益,为“老漂族”解决后顾之忧。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政府近年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都出台了不少实施办法。相关条款从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卫生保健、商业服务等方面,细化了不同年龄阶段老人可享受的优待事项,政策很好,但存在实际落地情况不好,有些政策成了“空头支票”。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老漂族’想要享受本地优质的公共服务,需要一定成本作支撑,毕竟每个地方都不愿意担负额外的成本。”董磊明说,对来城市照顾孩子的老人,应该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因为他们来城市的社会性意义就是解放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子女,释放他们的劳动力,以便他们能更好投入到城市生产建设中,实际上这也是这些老人在间接地为当地发展作贡献。

董磊明说,中国的代际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年轻人能轻装上阵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的到来、支持,因为父母把年轻人养育下一代的担子接了过去,老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十分辛劳,还作出了很大的牺牲。

对于一些老人因医保手续“迁也迁不过来”“续也续不上”,日常就医、买药都成为麻烦的问题,陆杰华分析:“之前我国医保的统筹是按照地市来,现在基本达到了省级统筹,但医保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一方面可能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同省份的医保水平不同,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城乡差距更大,这是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源所在。”

“靠一个市一个省的力量难以突破,如果流动人口相对较多的省份能逐渐与其他省份联手,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这个问题。如果能达到全国统筹,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也要考虑体制、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陆杰华说。

迷茫感

很多人没考虑过未来生活

在问到未来生活的打算时,接受采访的“老漂族”颇为迷茫。

“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吴爱芳边择菜边说,等到孙女再大点,不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她就回老家。

由于自己没工作,没有退休金,基本生活支出全靠儿子,在谈到回老家时,吴爱芳坦言,老家生活成本较低,还可以帮儿子减少经济压力。

“其实我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团团圆圆的,比老家的那些常年见不到孩子的老人已经幸福很多了。”吴爱芳说,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常年不回家,很多老人也想进城帮子女做点事情,都没有机会,“我应该知足了”。

刘老爷子年轻时是国企干部,基本生活有一定保障,但面对未来生活,他同样没有过高期待。“吃饱饭,穿暖衣就行了,还能怎么样呢?”刘老爷子说,只要不给子女添麻烦,能照顾好自己和老伴,就满足了。

有过中风史的杨庆国谈到未来时显得较为焦虑,坦言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只希望以后身体能好一点,趁着自己还能干,多给孩子做点事儿。

“自我价值感是啥意思?我不懂,我们不讲那些的。我就想着,只要儿子一家幸福就可以了。”陈璐说。

问及打算在外“漂”多久时,王燕的母亲说:“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现在没人管,怎么也得待几年。”不过她已经有了计划,等到孙女上了初中,不再需要人经常照看了就回老家,她觉得自己不能适应北京的生活方式,“这边的生活节奏太快,习惯不了”。

在伍海霞看来,“老漂族”问题的产生源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不足。目前,不同省区、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存在明显的户籍分割现象,不同户籍身份群体可享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权益存在差别。老年人流动到子女生活地后受户籍限制难以被纳入流入地的医疗、老年人福利体系,不能全面享受流入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政策和省份之间的联动与支持。

“近年来,‘老漂族’数量不断增多,但整体对待老龄工作的理念和体制还是只关注本地老年人,导致外地老年人难以享受本地优惠政策。因此应当改变工作理念,对老年人一视同仁,让老年人老有所为。”陆杰华建议,各部门应当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要考虑相关老龄优待政策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每年全国和各地制定的与老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少,但并不是所有老年人对此都有所了解、都能享受到,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多种举措来解决这一问题。

“‘老漂族’漂得安心需要国家、社会、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个体共同努力。”伍海霞说,比如国家需要加强户籍管理、医疗保障、幼儿托育等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调整和实施。

她建议说,在户籍管理方面,进一步推进居住证登记制度,放宽或简化直系血亲的入户政策,保障投奔子女老年人的福利和权益。

在幼儿托育方面,适应于三孩政策需求,出台公共托育体系相关政策,加快公共托育体系的建设和监管,为有需求家庭提供相应的幼儿托育服务,降低子代家庭对老年亲代的幼儿照料依靠,降低老年亲代的负担,降低“老漂族”的规模和数量。在社会层面为发展幼儿托育体系营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需要为幼儿托育机构的选址、建设提供支持;注重幼儿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的培养与培训,保障服务质量。

构建有利于老年人社会融入的制度和文化,提高社会对老年流动人口的包容性,降低老年人异地生活的精神压力。

“在家庭层面,代际间需要减少代沟,加深理解,互敬友爱,构建和谐家庭代际关系,较好地实现养老扶幼。”伍海霞说。

责任编辑:林晗枝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相关阅读
关键词: 老漂族现状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沐爱(厦门)养老科技有限公司举办母亲节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