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中国的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回馈社会,本身就蕴藏于企业的内核当中,现今企业如何平衡财富和回报社会一直以来是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从40亿到60亿,再到未来的110亿,许家印捐出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样本。

生于贫困年代 饮水不忘思源

近日一段内部视频流出,让人看到了真情流露的许家印,也了解他投身慈善的初衷。“上中学的时候,离家比较远,每星期背着筐去学校,筐里面装的是地瓜和地瓜面做的黑窝头,还有一个小瓶子,瓶子里面装着一点盐、几滴芝麻油和一点葱花。这就是我一周的口粮。一日三餐,每餐吃一个地瓜、一个窝头,喝一碗盐水。到了夏天,天很热,黑窝头半天就长毛了,洗一洗继续吃。”许家印视频中如是说。

别人或许难以理解,但比许家印大三岁的莫言肯定能感同身受,当时中国农村贫困到何种程度,在他回忆中就像是一群饥饿的小狗,在村里村外嗅来嗅去,寻找果腹之物。先吃树叶,树叶吃光后就撕树皮,树皮撕光后再啃树干。

许家印说,他在如今的乌蒙山区看到了童年时的贫苦,“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几公里的山沟,零零散散住着几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是破烂不堪的草房,就依仗着房前屋后一点点山坡地,靠天吃饭。

童年时的经历往往会成为一个人看待世界的基础。童年的贫困,使莫言成为一个对生命的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每段贫苦都能打动他,成为他笔下的素材。许家印也许也有着同样的感受,他并未如莫言一般诉诸文字,却用实际行动做出回应。

激发个体善意 造就群体脱贫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企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发展,但是,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对于慈善,大多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和精准的回答。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组织的本质是利他,是激发和释放每个个体的善意,是创造价值和为他人谋福祉。这和许家印乌蒙山扶贫的精髓一脉相承。

“他们实在是太穷了、太苦了。同志们,他们现在多么渴望别人的帮助啊!我们要帮助他们,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2017年5月,在恒大集团帮扶乌蒙山区扶贫干部出征壮行大会上,许家印动情地说。

在全国政协的支持下,恒大将扶贫的第一站选定为毕节市大方县。恒大派出以副总裁为首的调研组到大方县,当调研组将调研情况汇报给管理层后,许家印做了一个并不容易的决定——贵州的贫困,恒大得管;大方的扶贫,恒大得干!2015 年12 月1 日,恒大正式决定帮扶大方县。几天后,恒大干了一件中国企业从来没有干过的事,许家印亲自签发文件,恒大地产集团成立了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部门——扶贫办,而且扶贫办主任高配,由副总裁兼任。

许家印更是全程参与。在恒大扶贫办成立几天后,许家印便带着一份30 亿元大单来到大方县,并且选派了第一批287人的专职扶贫团队常驻大方,展开脱贫会战。

用许家印的话说,他要确保到2018年底实现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要与贫穷“决战乌蒙之巅”。

身逢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思考如何铸就自身的伟大。商业上的成功、市场领域的开疆拓土、面向世界级企业的拓进固然都不可少,但能否与国家的崛起同步、能否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同样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黄小群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一小区环境脏乱无人管?物业与社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